中国文化——巴蜀文化

家乡区县: 成都市锦江区


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从上古时代来看,古蜀国共有蚕从、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个朝代,先后定都于瞿上(今成都市温江区,亦有今广汉市之说)、郫邑(今郫县)、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广都(今双流县)、成都。

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

古蜀文明从“鱼凫时期”(三星堆)到“杜宇时期”(金沙),金沙遗址的时代大概和安阳殷墟持平,其科学技术能力绝不会差于晚商盛世(安阳殷墟)。

从秦代来看,秦统一蜀国,李冰修都江堰解决水患,让天府之国开始成型。这也对秦国在军事上多了一个出口,在经济上多了一个后勤保障。自此中原文化入主巴蜀。

于是,从秦国的大本营陕西开始,从汉中入蜀开凿了2条著名古道:一为金牛道,一为米仓道。成为了关中与巴蜀地区交流和运输的保障。

金牛道,从广元入蜀,直达成都。这里是三国时代姜维一夫当关的所在(剑阁);也是唐朝武则天从广元回长安凤凰起舞的成长之路(利州);这里还是李隆基自安史之乱的逃亡道路(往成都)。

李白在这里有经典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米仓道,从阆中入巴,远达重庆。这里曾是西汉萧何追韩信事件发生地(巴中);也是三国张飞驻守七年之地(阆中)。

同为四川盆地上最耀眼的双子星,成都和重庆,代表着蜀国和巴国的中心。

成都最高排名是在晚唐时期当过中国的第二大城市:扬一益(成都)二。

而更重要的是这座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阶段都能进入城市的前十名左右,这种稳定会让其他中国城市都汗颜。

☆巴与蜀☆

巴与蜀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两大部族,古人常将巴蜀连称,可见二者关系非同一般。常璩《华阳国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分别撰写有巴志与蜀志,但在追述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迹时,亦常常将巴蜀并提。例如《华阳国志》卷一说大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又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些记载说明,巴蜀在先秦时期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所以常常一起参加很多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

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文献记载透露大大小小的部落至少有百数十个。史料中称这些部落首领为“戎伯”,或称为“诸侯”与“邑君”。《尚书·牧誓》记述协助周武王伐纣的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这些都是比较大的部族,才有实力出兵参与伐纣。其中的蜀当然是势力最强的,《战国策·秦策一》就说“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巴与蜀相邻,《后汉书》卷八六记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共立巴氏为廪君,后来射杀了神女盐神,“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说巴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同蜀国“雄长僚僰”一样,也是势力比较强大的。巴蜀与西南地区诸多部族的关系,很可能是一种联盟的形式。正如蒙文通先生所说,“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或称为是“两个联盟的盟主”,各自都曾伙并了一些诸侯来扩大境土与势力,到秦灭巴蜀之前才发展成两个比较大的国家。

巴蜀曾长期和平相处,由于地域相邻的关系,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往来一直比较密切。如《华阳国志》卷三说杜宇教民务农,发展了蜀国的农业,使经济变得非常繁荣,当时的巴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就是这种密切关系的一个最好例证。但巴与蜀在民俗民风上又有很多不同,《华阳国志》卷一说巴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又说“巴师勇锐”,“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才”;卷三说蜀国既有“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又有“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并且“多斑彩文章”,在音乐方面“有夏声”,烹调方面“尚滋味”,商贸方面很善于致富。常璩的记述,便真实地反映了巴蜀民风的差异。

巴蜀虽然友好,但也常闹矛盾。到了战国时代,这种矛盾已有扩大与加剧的趋势。《华阳国志》卷一说“巴蜀世战争”,卷三说开明王朝后期“巴与蜀仇”,蜀王的弟弟苴侯因为私下与巴王为好,“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当时秦国正在谋划攻取巴蜀,如果巴蜀友好,结成同盟,秦国就要调整战略了。遗憾的是,正是由于巴蜀相互仇恨,给了秦国可乘之机,从而各个击破,终于将巴蜀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黄远清(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