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中)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汝瓷有段尘封的历史。 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钟情汝州青瓷。他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雨后天空那种颜色非常喜欢,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赵佶的刻意追求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的瓷器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 汝窑也因此成名,故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为魁”之说。然而,随着金兵入侵,汝瓷自然窑空烟冷。一代名瓷,从兴到衰,仅有30年的光景。历朝历代都有人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汝瓷从此断代。 1956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要恢复和发展汝瓷生产。”恢复汝瓷,让瑰宝重见天日,成了一代瓷人追寻的梦想。 1970年,汝瓷的故乡临汝县(现汝州市)筹建了一个汝瓷厂。在组建汝瓷厂技术攻关小组中,临汝县的领导想起了正在骑岭公社王庄大队教书的孟玉松。上任之后,孟玉松着手筹建化验室,专门购置了陶瓷杂志书籍进行研究,还用一年时间,踏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把当地的矿石品种全部普查完毕。 孟玉松和厂里的师傅走遍了汝州所有窑址,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经过上千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掌握了它的配方。苍天不负有心人,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究成功,1983年汝瓷天蓝釉面世。专家认为:天蓝釉研制成功,使汝官瓷的恢复有了希望。 1986年春,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单独向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开放,孟玉松见到了魂绕梦萦的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弦纹尊。 那件弦纹尊青中泛绿,绿中泛青,开片均匀,柔和典雅。孟玉松生怕忘记了它那种绝世之绿,在大栅栏里转了将近7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种与宋汝官瓷颜色十分接近的棉布。 回来以后,孟玉松以布料的颜色做对照,对各种釉色的配比进行了调整,反复进行试烧。这样,直到1987年,配方调整到91号时,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天青色,终于羞羞答答地出现了,这就是后来天青釉的雏形。孟玉松把用91号配方烧制出来的瓷器送到了北京,专家们一看说:“小孟,这颜色基本上接近了,开片也可以,但声音不对,宋汝官瓷声短,你这种实验品声音清脆,形似而神不似。”返回汝州以后,她又调整了8个泥料配方,终于改变了瓷器过去清脆的声音。 实验品烧出以后,孟玉松找到了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和刘伯昆两位先生。两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验品的颜色还有差距,宋汝官瓷里含玛瑙,不妨将玛瑙加进去,看能否提高釉面的滋润程度。 在孟玉松的不懈努力下,汝官瓷天青釉经过上千次的烧制,配方调到222号时,终于试制成功了。

      1988年,孟玉松出席了第六次全国妇女大会,受到了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在西花厅,孟玉松给邓妈妈送上一件汝官瓷八卦鼎。82岁高龄的邓颖超饶有兴趣地观赏着汝瓷,赞赏地看着孟玉松说:你是我们妇女同志的骄傲。 1990年,孟玉松被任命为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总工程师,1993年,她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后的孟玉松为了便于研究汝瓷,筹集8万余元建成了一个小型汝瓷厂,继续研究汝瓷。她把汝瓷的天青釉和她1988年研制成功的月白釉及最早研制出来的豆绿釉,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在烧制过程中,孟玉松打破了过去汝官瓷开片不均,无层次感的旧状,经过近三百次的亲手烧制,新的汝官瓷瓷器的釉面上出现了柔和的层次感。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大会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纪念收藏。 孟玉松仍不满足,她说:“我的汝官瓷胎与宋瓷相比薄度还有差距。如果将来我研制的汝官瓷,真正达到宋代汝瓷的烧制水平而无可挑剔时,我就是死也无怨无悔。”

张晶晶(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