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灿烂辉煌。虞城的先民们站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源头,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中华民族历史长卷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1、早在六千多年前,随着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化,这一带的海水逐渐褪去,广袤的东部平原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虞城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湿润温和、植被茂盛、水陆动物种类繁多、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居住,所以虞城的先民们便来到这里,开始了漫长的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历程。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由于火的发明和使用,先民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化,由狩猎发展到饲养畜禽,由采集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居住也慢慢固定下来,选择那些自然形成的较高的地方,即今人仍称呼为冈、丘、堌堆的地方、以避免洪水和潮湿。虞城已发现并经考古专家鉴定的已有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如营廓遗址、杜集东大寺遗址、魏固堆遗址、古王集遗址、堌堆坡遗址等。
3、斯文开天之祖——仓颉
仰观天地万物之变,俯察鸟兽鱼虫之迹,呕心沥血,整理创造了汉文字,开启了中华民族由蒙昧通往文明的大门,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先哲,刻碑勒铭。其墓及祠在今王集乡堌堆坡。
4、商均
帝舜之子。大禹受舜禅让继帝位后,为了让舜能享受到后人的祭祀,便把商均封在有虞,商均成为虞城的奠基人。商均虽非圣非贤,但其后代虞思却收养了少康,以至成就了他复兴夏代的大业。到了周代,他的后裔又做了周的陶正。被成王封在陈国的胡公满也是他的后代。至今其墓冢尚存,仍高大巍峨,位于利民镇城西南三里。
5、堪称酿酒鼻祖的杜康,又是赫赫有名的夏代中兴之王。他在避难有虞为庖正期间,发明了秫酒,后逐渐积累创造了一整套酿制酒的工艺技术,为后人所称道。
6、中国第一贤相伊尹,虽出身奴隶,却具超凡的王佐之才,不仅助汤灭夏,建立了名声赫赫的商王朝,而且力佐五帝,使刚建立的新朝代逐渐由稳定走向发展,他由此赢得了阿衡的尊号,死后被商王以帝王之礼葬于亳(今店集乡魏堌堆)
二、底蕴厚重,人杰地灵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西周建国,封微子于宋,称宋国。因虞领宋地,故归属于宋。直到公元前286年,宋灭于齐,虞与宋荣辱与共,同样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全过程。周代是奴隶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周公制定礼乐,正人伦,别夫妇,各项制度日臻完善,社会运转逐步规范化。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征战连年,但经济仍然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因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伟大的先哲墨子、庄子就是宋国人。
1、秦统一六国,行郡县制,设虞县,隶于砀郡,为虞地设县之始。汉袭秦制,仍称虞县。到了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归梁国。至汉文帝时,孝王刘武封为梁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即后人称之为梁园,虞县即在其范围之内。顿时,四方豪杰文人雅士,毕集于此,游胜景,为诗赋,盛极一时。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枚乘的《七发》都是游梁园的即兴之作。梁园名胜在虞县境内者有孟渚春游,龙岫烟云、纶城晚眺等,直至唐代,众多诗坛巨匠李白、高适、杜牧、李贺等都曾来此游览、凭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如李白《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高适《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渚”;李贺《梁台古愁》“梁王台沼空中立,天河之水夜飞入”;杜牧《汴河怀古》“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梁汉王”等,直至后来历朝历代,吟咏酬唱不绝。
2、虞城儿女有着保家卫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巾帼英雄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但不慕名利,不图荣华,令人敬仰。
3、隋开皇十六年(596)设虞城县,此乃虞城之名的来历。唐因之。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李白的族兄李锡任虞城县令,玄宗为之颁敕命《敕虞城令长新戒》,录之如下:“我求令长,保刈下人,人之不安,必有所因。侵渔侵广,赋役不均。使之离散,莫保其身。征兹善理,寄尔良臣。与之革故,政在维新。讽风变俗,背伪归真。教先于富,惠恤于贫。无大无小,以躬以亲,青旌劝农,其惟在勤。墨绶令行,孰不攸遵。曷云效之,我泽如春。”李钖在虞城任上,政绩卓著,德行广闻,据传说,官宅有一旧井,水清而味苦,公尝之曰:“既苦且清,足符吾志”,汲用不改,后变为甘泉。当他离任时,全县绅民因树而书颂46篇,诗仙李白亲自撰书的《虞城令李公去思颂并序》仍载之史籍。
4、凛凛风骨杨东明,身为朝中大员,仍心系苍生,一生上疏数十次,尤以《饥民图说疏》著称,冒死上奏朝廷,感天动地,救数十万灾民于倒悬。
5、浩然正气阎尔梅。生于明末,身逢乱世,参加复社,极力反清,两次战败被俘,但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后从济南狱中逃脱“一驴亡命八千里,四海为家十二年”,多次拒绝为清廷做官。
三、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近年以来,全县有识之士,面对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深入探求真理,寻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1、刘尹斋(1882—1977),镇里堌乡刘屯村人,早年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辛亥革命之际,他极力宣传武昌起义,称赞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工作。在丰县、沛县、砀山任教时,积极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掩护中共党员的秘密活动。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9月加入共产党。1941年后任冀鲁豫第二中学(湖西中学)副校长兼湖西地区参议长,为党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59年10月任徐州市政协副主席。
2、宋克宾(1899—1979),民国六年(1917)入冯玉祥部当兵,1926年升任少将军需处长,追随冯玉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贪污腐化,尤其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他把多年的积蓄二十多万元全部拿出,买枪1000多支,一再请缨,要亲去杀敌。1937年8月底宋回家乡商丘宣传抗日,组建武装。1938年8月被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委任为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很快和新四军彭雪枫部建立了统战关系,共同抗日。1940年6月率伪张岚峰部三个大队反正,沉重打击了日伪在该地区的力量。1948年底,在其旧友何基沣(即淮海战役前线起义的佩剑将军)的催促下,随一野彭德怀、王震等去陕西、甘肃策反刘希程、周翔初、蒋汉成等部起义,为陕甘乃至西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962年任甘肃政协委员、1964年选为甘肃省政协常委。
3、蒋嘉宾(1902—19)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早年就接受了新思想。1926年夏加入共产党。1928年被任命为中共砀山县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曾到陕西杨虎城部当兵。1937年8月被国民党砀山县政府任命为第四区区长。1938年5月,豫东沦陷,蒋积极组织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到1939年,部队发展到5000多人,被编为第一战区苏鲁豫皖边区第十八纵队。1940年后,不仅配合主力反扫荡,还主动扒铁路,炸桥梁,偷袭日军据点多次,生俘日军队长小林和青山禾夫,1944年夏,一举攻克县城,生俘日军官佐泽田等10余人。1946年8月,蒋嘉宾毅然通电全国,率5000将士宣布起义,虽中途失败,但对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挑起内战,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为此,新华社发布了消息,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向蒋嘉宾发了贺电,刘伯承、邓小平等也致电祝贺。
四、跟着带路人,为理想而奋斗
广大虞城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8年11月8日虞城全境解放。
1、第一个党支——刘屯支部。民国十六年(1927)秋,中共党员訾景辰,从武汉北伐军中回到家乡刘屯(时属江苏砀山县),任刘屯小学校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党组织先后派来10多名新老党员来到刘屯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组织“读书会”、“青年会”,潜移默化地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书刊,讲解革命理论。1928年8月建立了虞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屯支部,訾景辰任支部书记,有党员12人。支部建立后,在农民中组织“穷人会”、“大领会”,领导贫苦农民向地主老财作斗争,如抵制高利贷、借粮度春荒等。1933年10月,由于中共徐海蚌特和砀山县委相继遭到破坏,国民党实行恐怖政策,支部活动和组织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众志成城,共御外辱。日本法西斯对虞城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
a、1938年5月26日,日军土肥原师团一部将县城包围,守城的为国民党黄杰部某团,团长郭飞俊率部英勇抗击,从中午开始,与日军血战13个小时,郭负重伤,在损伤惨重,又无援军的情况下,夜晚从南门突围,县城沦陷。5月28日,日军到大曹庄(今属谷熟镇)残杀民众22人;日军在沙集和唐楼枪杀农民100多人,火烧民房450余间。
b、1942年3月26日,两名日军到大王庄(今属王集乡)抢掠,被青年农民王秀春、王秀文用铡刀砍死。下午4时,50多名日军前来报复,全村青壮年40多人,无所畏惧,用大刀长矛和敌人展开搏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拼杀,有16位村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大王庄也被日军狂轰滥炸了一夜,最后付之一炬,所有房屋、粮食、家具等全部化为灰烬。
c、1941年9月29日,30多名日军和50多名伪军下乡扫荡来到汪场(今属镇里固乡),农民王金山发现后召集在地里干活的群众,准备土枪火炮、大刀和农具守寨自卫,痛击日伪,后又有邻村自卫队员前来支援,将敌打退,刘效周、李玉保壮烈牺牲。
d、1942年,本县有近千人被日军抓去,运往关东或日本做苦役,大多数被摧残致死。日军占领本县7年内,被杀和各种名目下致死的无辜群众达1.5万人。
e、1939年2月1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围攻虞城县城,三天放三炮,迫守城伪县大队黄金鼎部500余人缴械投降。
f、1939年12月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团结部”在杜集袭击伪张岚峰部第一军袁天柱部,歼伪军240人。
g、1941年11月10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十团三营攻打袁寨(今属利民镇)日伪区部,毙伤日伪军30余人;12月攻打三庄伪军部,消灭日伪军40多人,烧敌汽车2辆。
h、1945年6月28,虞城县抗日民主县长郑美臣率县大队,在鲁西南军分区和临河县大的紧密配合下,向盘踞在东马庄(今属单县)一带的伪军李子仪部发起猛攻,全歼该部800余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