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师五万进攻起义军。陈友谅经两月苦战突围,转移(氵筮)水一隐蔽,写下了“大禹导汉入(氵筮),吾要导汉入大海;不做河里缩项鳊,要做海中昂头龙”的托物言志之诗。他协助倪文俊攻占襄阳、中兴(今荆州)、武昌、汉阳等地立了大功,升为左将军。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率部攻占岳州、黄州、蕲州等地,被徐寿辉任命为左副元帅。是年九月,天完丞相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倪文俊逃到黄州,令陈友谅统军反徐未果,三日后畏罪自杀。徐寿辉闻讯,封陈友谅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 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1358年-1359年),雄踞建康(今南京)的另一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计划向大江东西两面发展。西面与谅冲突。陈友谅以轻骑袭击池州,却被朱元璋部将徐达击败,几至全军覆没。 当初,徐寿辉闻陈友谅克龙兴,意欲迁都至此。但陈友谅徐忌寿辉的到来于已不利,没有允许。徐寿辉只得领兵先驻汉阳,继而下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为谅辖区,谅先布伏兵城郊,佯作出迎,徐寿辉一进城,即闭城门,城郊伏兵四起,尽杀徐寿辉军士,只存徐寿辉一人。谅自称汉王,立王府,置官属,大权尽归谅,而徐寿辉仅拥虚位而已。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五,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谅称帝后,认为湖广、广西之地尽为己有,恃兵力强盛,欲东取应天(今江苏南京),以图大业。时朱元璋踞建康,惧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起来攻他,于是令谅旧友康茂才去伪降,嘱谅快来伐朱,康作内应。谅得信大喜,果引水军东下,及抵江东桥,按约连喊“老康”数声,无人应,谅始觉上了康的圈套。不旋踵间,康茂才纠合将士击谅,谅只得改乘轻舟逃走,继遭朱元璋遣兵追击,谅出皂旗迎战,又大败于慈湖,谅不得不放弃太平,直奔江州。朱元璋乘胜取安庆。派徐达,常遇春等统军与陈友谅军队在龙湾会战,由于大将明玉珍率部退出战斗,自立为王,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力量,被徐达、常遇春击败。至正十一年(1362年)二月,陈友谅部将吴宏、王簿、胡延瑞等,在朱元璋谋士李善长,刘基等重金收买下,先后投降。其时,谅部将于光,欧普祥皆叛离,降于朱。使江西、安徽诸州县被朱元璋占据,形成了对江州包围局势。陈友谅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经过近两年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陈友谅率两湖义军25万,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洪都一直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驻守的重镇,粮食、军器储备充足,使陈友谅围攻达85天之久,八月初,朱元璋亲自督师,率军10万援救南昌。陈友谅得报,挥师迎击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遭遇,-的战舰大,朱军战舰小,被-的战舰撞翻,撞沉百余艘,未战而溃。第二天再战,从辰时战到午时,谅军大败。谅退保鞵山(即江西大孤山),朱元璋已先在湖上堵住谅的归路。相持数月,谅乃与将帅谋划,右金吾将军说:“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谅不能决,思虑片刻说:“右金吾言是也。”当下左金吾执己见未被采纳,遂率部将叛离投朱;右金吾得此讯息,相继叛离投朱。朱元璋至康郎山,用李善长计,火攻-的战舰。时火攻-的战舰。时火烈风猛,-被烧死、溺死者近5万人。陈友谅退至保鞵山(大孤山),但朱军早已切断陆上退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陈决定从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在泾江口(九江口)搁浅,在换乘小船时,他出舱指挥战斗,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谅之长子善儿被俘,太尉张定边连夜带着谅的次子理,并奉谅遗体返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理即位,改元德寿。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二王邹普胜0,率水军去四川,削弱了陈理的力量,他只得向朱元璋投降,大汉政权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