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人杨应华

家乡区县: 云南省楚雄市

  杨应华(1900--1932年)


字春波,楚雄市腰站街人。1918年考人昆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次年“五四”运动爆发,昆明学生运动蓬勃开展,杨应华是省中学生自治会骨干,带头参加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同时,参加省学联编辑的《滇潮》月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并利用假期组织话剧团上街演出,创办业余夜校,自己担任校长,为青少年补习功课,宣传进步思想。


1923年,省立一中毕业后,杨应华为反对包办婚姻,冲破封建家庭束缚,在亲友帮助下凑得30块银元,于1924年春毅然离家出走。到上海后,他节衣缩食,边温习功课;边撰文助读。192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参加云南旅京学生的进步组织“新滇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北京学生联合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北京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杨应华、杨青田等“新滇社”成员被迫转移上海,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们互相砥砺,甘苦与共,坚持革命活动。应华长期失业,仅以稿费维持生活。他深入工厂、社会调查,在《中华日报》等报刊上撰文痛斥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行径,在白色恐怖和贫病交加的情况下顽强战斗。


1932年10月4日,因肺结核、胃溃疡并发,病故于上海愚园路住所。“新滇社”成一员傅诚之出面募捐,将其遗体安葬于虹桥路口云南墓地,年仅32岁。


杨应华生前写下两本笔记,大部分今已散失,部分为其子杨光俊(现为云南大学校长)珍藏。《日记》记录了“一二八”松护抗战情况,尖锐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热情赞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的英勇精神,怒斥帝国主义列强狼狈为奸,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同时记录了作者典衣当物,无米断炊的生活窘况。这是作者准备完成的《“一二八”松沪抗战史实纪要》一书所收集的资料。

邓崇玺(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