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会城象山上的劏人石说起(二)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李定国(1620年——1662年),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南明将领,抗清民族英雄。明崇祯三年(1630年),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年——1636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 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李定国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
明末清初的时候,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都知道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统一了中国,但在很多历史家眼里,明朝的灭亡是在1662的永历皇帝为标志的,连清初的文字狱《明史》《南山集》案等都是因为引用了南明的纪年而起,我们现在不禁要问,怎么崇祯皇帝(1644年卒),闯王李自成(1645年卒),张献忠(1646年卒)他们死了这么久清朝还没有统一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两个人在一直抗清的关系,他们便是李定国,郑成功。他们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遥相呼应,坚持抗清持续近20年,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双臂擎天,打出了一个后世历史学家笔下的南明史,给当时清廷制造了巨大的困难,逼得顺治皇帝想要御驾亲征,最后清廷不得不起用洪承畴等汉族大臣,在武力征剿的同时采取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怀柔政策,历近20年方平定了南方,统一中国。
由于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再加上郑成功复杂的身世(中日混血)和他的海上的冒险活动(海盗出身)等一系列因素的交织,使得他成为历史学家,剧作家,普通人心目中的传奇人物,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台湾省,日本,东南亚华人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对于本文的主人公——李定国,当世少有人知道,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即明末清初的时候,李定国的名气,地位和影响力都在郑之上!
南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李定国三攻新会城
正当广东人民抗清斗争走入低潮的时候,一支由大西农民起义军转为联合南明而抗清的大军,由安西王李定国率领从广西东征广东来了。广东的抗清斗争又出现新的转机。
李定国,陕西人。原是张献忠手下著名将领。张死,他率领一部分大西农民起义军于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入广西,下肇庆,转战湘桂粤之间,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携手”,打击清军。
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李国率军再入广东,席卷高雷、南路各州县,挥师东进。他一方面派员携书往东海,约抗清的郑成功出兵广东助战。另方面,认为新会是广州的西边门户和粮仓,夺取新会,则“省城可不劳而下”。加上当时新会、新宁的黄公辅、王兴等抗清队伍,在大西军入粤的鼓舞下,攻克了恩平县城,活捉清政府委派的恩平知县王奇;义师陈奇策的舟师不断袭击江门;外海、陈冲、天湖等乡的农仆也纷纷响应。于是,李定国决定挥师东进,接连三次攻打新会城。
六月间,李定国派遣先头部队开抵新会城东北郊,作试探性进攻,第一次攻打新会城。二十九日,李定国会合王兴、黄公辅的部队共5000余人在飞鹅山扎营,日夜攻打西门。城内清军早有准备;前些时省藩院已调总兵吴进功、参将田云龙率兵到新会城防守。李定国部攻不下,撤走。留下陈奇策统率舟师战船百余艘,攻占江门,并立即在泗水河入口“列水栅、攒柱数重,以大舟实土沉水中,筑炮台”以抵御清援军。八月初三日,清水师总兵盖一鹏(一说盖一昆鸟) 率哨船8艘从广州来援,被陈奇策统率战船截击,交战于老虎坑。盖一鹏战死;下蕉园汛守中军梁先声、千总邓斌雄、把总范兴逵及战船3艘不知去向。第一次攻城以海师攻克江门而告结束。 第二次攻打会城,是在九月间。清军已增派徐成功、盛登科率大军来新会守城。起义军一连攻城13天,均无法攻下。这期间,李定国亲率大军,进攻清将尚可喜在高明、肇庆两据点,夺取三洲墟和高明城,肃清后顾之敌。攻城部队也被调往西江参战。第二次攻城劳而无功。
十月四日,李定国亲率主力部队,第三次攻打新会城。这次军力强大,有步兵、骑兵、炮兵和大象队,人数号称20万,把新会城围得水泄不通。清兵恃城坚固,凭险死守,闭门不出。李定国下令挖地道、燃地雷,先后炸毁西山城墙和炮崩募前城墙各10余丈。起义军正待攻城,却见城内清兵驱居民冒炮火搬运砖石堵缺口。李定国不忍伤及百姓,下令停止进攻。之后,李定国又用“捆青”法,即把蒲葵树干捆扎,塞平河床,再叠高成架,高与城垛齐平,攀踏登城。城内守军用油浸木枝燃着投掷城外,欲烧毁“捆青”。战士发觉葵树干扎的“捆青”不着火,便大量用葵树干捆扎堆城下。城内清军又挖开墙洞,迫居民爬出洞口搬取葵树干进城。李定国见状,下令停攻。围城两月,连营分守,建造行宫,准备持久困死清兵于城中。城内大批清兵,自五月入城防战以来,占民房,索兵饷;官发月粮,作为私有,另向百姓勒取口粮马粮,以至民皆无食。食尽狗猫鼠雀之后,被迫以浮萍、葵树皮、嫩草充饥。到腊月初,官兵则宰食人肉,计尸骨逾万,甚至连举人莫芝莲、贡生李龄昌、生员余浩、鲁鳌、李炅登等也成砧上肉。至于民间“子女玉帛,恣其卷掠”,更不在话下。会城受到清兵的空前浩劫,几成废墟。
十二月初,清援军10余万人开到。李定国久候郑成功助战无消息,加以军中瘟疫流行,死病枕藉,士气低落。十四日,双方决战于北门外两山峡口。清军炮轰李军的象阵,象惊走,军大乱。清兵乘胜冲杀,毙象13头,定国之兵遂溃退。新会城之围始解。
“可怜窈窕三罗敷,肌如冰雪颜如荼。再拜乞充军庖厨,解妆请代姑与夫。”
“妾尚年少甘且脆,姑与夫老肉不如,请君先割妾膏腴,味香不负君刀俎。
“食之若厌饶,愿还妾头颅,姑老夫无子,妾命敢踟蹰。”
“这是屈翁山先生在《广东新语》里所发之慨叹,说的就是六十多年前,眼前这座城里的惨事。”
不仅张汉皖两眼圆瞪,他身边的侍卫都忘了职责,不约而同地指向这座小城,“就在这里?”
周围的将兵也都聚了过来,有人道:“若是如张巡那般,为抗清兵而舍命就镬,倒也死得既孝又烈”
杨俊礼呵呵轻笑,苦涩地笑,“新会确实为此事而出了四孝烈之名,敌军围城,粮尽多日,不得已屠人以食,掣签而选,有妻代夫者,有女代父者……”
他摇头道:“可惜,攻城者非清兵,而是晋王李定国。守城者也未有满人,而是本城将兵。晋王东征,就折于这新会城下,这新会人,可真是一城‘节烈’”
张汉皖和众人都呆住了,这段历史他们可不知道,他们总觉得,除开文武官员,一般汉人,只有为抗清而殉死的,可这新会人,居然为守清而徇死?
郑永的声音响起:“这事我知道一些,他们也是被之前广州屠城给吓住了,怕降了晋王后,清兵再打来,要将新会也屠了。民人不仅甘愿就戮而食,还帮着守军阻挠晋王攻城。晋王心地仁厚,又以救民于水火为旗号,不愿对新会人下狠手,这才招致他东征大败。”
“李定国来攻时,最初轰开城墙,新会人还得要官兵驱赶,才不得不去搬石块堵缺口,后来发现李定国不愿伤到民人,不必官兵驱赶,也都帮着一起守城。老弱妇孺还主动从缺口爬出去,拆了李定国用来搭梯子的葵树干,逼得他只好围而不攻。”
“到得粮尽,官兵开始吃人,新会人就掘鼠罗雀吃草,守城丁壮也跟着官兵吃人,你爷爷……唉反正到后来,大家都开始吃了,连几个秀才都没能免祸。整个县城,家家锅里都煮过人肉,吃了不下万人。那些骨头,都还一同埋在北门外的山脚下,没人敢照着往常那般,跟其他家人葬在一处,因为没人敢去祭拜……”
余希爵听得两眼发直,余铭福长声哀叹。
“贼人那一番俚谣唱出来,你们还只是肠胃翻腾,我们这些知道根底的,都恨不得掏刀子把自己剐了儿啊,咱们新会人,没谁是清白的”

李定国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他用卓越的战略眼光分析全局。与孙可望并力恢复湖广然后东进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他决定联络郑成功共图复兴大业。他的战略意图是,同郑成功会师,首先收复广东,进而夺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1654年,经过休整的李定国会同联络郑成功的水军等其他反清组织,号称二十万大军围攻广东的新会。当时清廷的主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惮于李定国的威名,贽伏在广州不敢救援。但是李定国围攻小小的新会县城竟然从6月开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始终无法破城。战斗非常地惨烈,因为断粮,守城清兵竟然杀人而食。

12月14日,清廷委派的靖南将军朱马喇领兵前来救援新会,尚可喜等也出兵助战。经过四天激烈战斗,到18日,李定国的象兵遭到清兵的炮击而回走,冲乱了自己的队伍,清军骑兵从两翼突击,李定国抵敌不住,全线溃败,一直败退到南宁才稳住阵脚,两广交界的二十多个州县全部丢失了。李定国筹划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这以后他再也没有力量和机会进入广东了,南明复兴的希望也从此化为了泡影。
(以上有关资料选自李定国吧。)

stlk(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