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平海古城的十字街上,在沿街一间古朴的小店铺前,70多岁的老人杨友正在晾晒他刚刚挥就的一幅春联。虽然时兴的春联讲究装饰精美,但这里的人还是习惯于请古城里的老人写春联,红纸黑字,朴素、漂亮、亲切。2006年春节快到了,怕到时忙不过来,杨友说他要提早作准备。
杨友说,600多年前,他的祖先从湖北来到平海,加入到卫戍南中国边疆的军队中。那时的平海,还是人烟稀少之地。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倭寇的骚扰,“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在平海建设守御千户所城。据记载,在全国建立卫所制度,是明朝实施的军事制度。
平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留在所城的建城工匠、最初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1000多名守城士兵及他们的家属,成为所城最早的主人。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所城,带着古老的痕迹跨入了21世纪,由一个军事所城演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而独特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
布局:古城形似一口燕尾古钟,4个城门显独特架构
据说,明初东南沿海建有60多个卫所,但岁月纷扰,许多所城现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平海古城是目前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内现在的居民有8000人左右,有西北、东门、南摆等3个村民小组,属平海镇社区居委会管辖,讲当地特有的方言“军声”。
汪洁,西北村民小组组长,曾在平海文化站工作多年,古城内最专业的“导游”。他说,有一次他陪同一名教授调研平海地方文化时,被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所深深吸引,并从此深迷于有关古城历史文化的各种资料考证、收集。在汪洁的带领下,记者在古城内转了一圈又一圈,探访了古城的无穷奥妙。
城内的街道都很狭小,以前可供马车经过,现在则只能通行摩托车,汽车是进不来的。城内很安静,偶尔有摩托车驶过轰轰作响的声音和苍凉幽远的戏曲乐曲声。街道两边民宅比肩而立,一间挨着一间,现代化的楼房之间,夹杂着一些古朴的老房子,有的甚至是明清时的古建筑。临街的房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不时可看到一些梳着髻的老人坐在自家屋檐下,看着过往行人消磨闲散时光。汪洁告诉记者,这就是城内著名的十字古街。
十字古街连接着东西南北4个古城门,这是古城独特的架构。古城门是最明显的历史印记,庄严,厚实。登上东门城楼,只见城门外还有一圈弧形的围墙。汪洁说,这叫“钟耳”。为何叫“钟耳”呢?他解释,原来古城的外形酷似一口燕尾古钟,因此平海又称钟城。登上西门城楼,这里有别样的风景。几位60来岁的老人经常在此唱歌,墙上挂着手抄的歌谱,但大部分都已泛黄了。她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高歌《走进新时代》、《十送红军》等歌曲,越唱越嘹亮。“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一切为了开心。”一位姓傅的老人说,她们是西门街的居民,一旦空闲,大家就聚到城楼上唱歌,谁会唱谁当老师,几年下来也学会了不少民歌、流行歌和渔歌。古时的士兵站在城楼上警惕地守卫着城池,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后人会把这里变成轻松活泼、高歌幸福生活的场所。
风格:十字街古宅风格自成一体,神祉庙堂众多
古民居建筑是古城的一大景观,在古城内,常常可以看到青灰瓦、麻石门框的大宅子。汪洁带记者去看一曾姓的宗祠古屋。那是左右对称的方形砖屋,前有院子后有花园。大门框由长长的麻石铺就,粗大的栋梁,精致的木雕,虽然年代久远,显得陈旧,但庄重古朴。房子有天井,主房的两侧,各有两排供佣人住的低矮房子。汪洁说,这样的布局,是因为曾家明清两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的缘故。记者在后屋看到一些曾家先人的碑石,上面刻着“雍正”、“光绪”、“皇清敕封儒林部”等字样。
位于十字街东街的刘家古宅,则由4套大宅组成,俗称“四马拉车”,其大门的建筑都是“商”字型,在正厅有祭祀用的立柜,两扇木门雕刻精致,分别刻有金箔画“捷报图”和“四相图”,画面虽已陈旧,但线条清晰可见,非常精美。因为融进了岭南、闽南及中原等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这些古宅建筑风格自成一体。
古城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香火的味道。在西门附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从字面来理解,即是城墙和护城河。城隍的神灵,就叫城隍神,它起源于北方,是城市的保护神。明朝初期大力建设城隍神,一时间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平海的城隍庙始建于1405年,那时所城才建好不久。事实上,平海的神祉文化十分发达,庙堂众多,云集了各路“神仙”,似乎是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把各自家乡祭拜的“神仙”也请到这里来了,保佑他们勇敢地面对这块陌生的土地,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