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俞秀松

家乡区县: 浙江省诸暨市

1人物简介

俞秀松(1899.6~1939.2),原名寿松,字柏青,又名余寅初,俄文名那利曼诺夫,诸暨次坞溪埭村人。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爱寻根究底,同学们称他为“三W(英语“谁、什么、为什么”的缩写)主义者”。又以善辩著称,为学生骨干之一。其时,立下志愿:“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南西北人。”五四运动时,是杭州学生运动领袖。后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夏衍等一起创办《浙江新潮》,以战斗的姿态对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帜。

2人物生平

杭州“五四”领导者

俞秀松(1899-1939),诸暨人。原名寿松,字柏青,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又名余寅初,自称长山道人,在苏俄留学时俄文名为那利曼诺夫,在新疆工作时化名王寿成。
1916年夏,俞秀松高小毕业,以同等学历报考浙江“一师”,因考试成绩优异而被录取了。1919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巨浪般的怒吼声,冲破了古国的沉默和荒寒,也震动了俞秀松年轻的灵魂,使他看到了希望,激起了投入战斗的热情。5月12日他和宣中华等人发动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约3000名学生汇集在湖滨公园,举行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爱国反帝大会,举行了杭州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他还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宣传队,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被誉为杭州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先驱。
俞秀松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和宣中华创办了《双十》半月刊,后改为《浙江新潮》。他主编的这个刊物是浙江最早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纲领:“要本着奋斗的精神,用调查、批评、指导的方法,促进劳动界的自觉和联合,去破坏束缚的、竞争的、掠夺的势力,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以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俞秀松破天荒地指出改造社会的责任要落实到劳动阶级身上。提出知识阶级里面觉悟高的人,应该打破知识阶级的观点,投身劳动界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向共同的目的进行奋斗。[1]
《浙江新潮》一问世,就以战斗的姿态对社会制度和封建礼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成为当时浙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旗帜。
协办创建团组织

《浙江新潮》因刊登施存统《非孝》一文被反动当局查封,主编俞秀松、作者施存统被迫离开杭州,赴北京参加工读互助组。但俞秀松很快意识到,现行社会不进行彻底改造,无论工读互助还是新村,完全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从而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愿做一个推翻旧世界为己任的革命者。南下上海参加《星期评论》工作,自觉到铁工厂做工,与工人交朋友,去工人集中的小沙渡办俱乐部,走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在上海,新文化运动的左翼已开始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1920年5月,陈独秀等创议:鉴于当前工人运动急需马克思主义指导,先成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望道和俞秀松首先参加该会工作。同时,李达、李汉俊、邵力子、施存统、沈玄庐、戴季陶、杨明斋等人参加了该会。这是一个秘密组织,没有纲领,会员入会也没有成文的手续,由陈独秀负责,称书记。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心情是迫切的。1920年7月,他就曾与俞秀松、邵力子、李达等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研究建立上海共产党(即后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事,并邀请他们做发起人。
同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陈独秀住处召开会议。由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5人制定党纲,推举李汉俊执笔。大家一致推举陈独秀担任党的书记。他们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明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方面消灭私有制,政治方面消灭政权和社会方面消灭阶级”。就这样,一群荟集在沪的革命知识分子,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上升为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证明这批先进的革命者有着超前的思想精神境界,俞秀松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1920年8月的一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相约到陈独秀的住处,李达提议成立青年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大家认为为适应青年的愿望,应尽快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并一致推荐俞秀松去组织和主持团的工作。在俞秀松撰写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科学理论,实现自由平等,宗旨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俞秀松为首任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
1921年初,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就达200余人,全国有1000多人。1921年3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书记。
1921年3月开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从“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中挑选出20多位团员,分期分批赴苏俄学习,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汪寿华、曹靖华等是这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同年,俞秀松接受少共国际的邀请,出席少共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次代表会,并代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了专题报告。1922年1月,他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同年1月30日至2月2日,又以中国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远东青年团代表大会。
1922年3月,俞秀松回国,在杭州等地筹建团组织。9月2日,在上海参加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6次会议,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2年8月,俞秀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赴福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陈炯明北伐军,担任东路讨伐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官,实际任机要工作,并参加广州战役,是我党最早参加军队与作战的军事工作先行者。
抵制王明宗派主义

1925年10月28日,俞秀松第二次赴苏俄学习。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当天亲笔签名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信中,告知此行进中山大学学员人数103人,途中由5人组成临时委员会,中央指定负责人为俞秀松,任书记。
俞秀松入中山大学后担任学生会主席、党团书记,中大成立联共(布)支部,他担任支委。他与董亦湘、周达文等人,对王明一伙在副校长米夫支持下的宗派主义活动不满和反感。俞秀松受旅莫支部委托,几次找王明谈话,尖锐地指出其问题,诚恳地希望他改正,王明表面虚心接受,内心却记仇怀恨。
1927年11月,俞秀松进列宁学院深造和工作。此后,又三番五次遭到王明等人的陷害。俞秀松、周达文对王明无中生有的诬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学院副校长基尔山诺娃在致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报告中说“那利曼诺夫(俞秀松)和丘贡诺夫(周达文)在学校里给人的印象是可靠的党员,有能力的学生和无疑能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同志。”
在新疆工作的日子

1932年7月,经联共(布)中央决定:将董亦湘、周达文、俞秀松先后派往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工作。1935年6月,联共(布)中央决定俞秀松为组长,张逸凡(万献廷)为副组长共25人组成的小组进入新疆。俞秀松从伯力到莫斯科报到的逗留时间,受到斯大林的亲切接见,并接受具体指示。
俞秀松到新疆后,1936年,盛世才任命他为省立一中校长和新疆学院院长,在他任职省立一中校长的阶段,为新疆的教育做出了贡献(抗战和民主革命时期,许多爱国志士在省立一中任教),盛世才还要他担任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总会)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而俞秀松却把它办成了一个政治目标明确、革命的、群众性的政治组织。
俞秀松办事始终坚持公道,党性原则,他坚决查办盛世才岳父邱宗凌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的案件。他婉言谢绝了盛世才名为任命其教育厅长实为直接控制的举动,打乱了盛的部署。
1937年11月14日,王明以共产国际常委、康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身份,从苏联回延安,途径新疆,借盛世才之手将俞秀松逮捕入狱。回延安后,王明、康生又在《解放》杂志、在苏联《真理报》、巴黎《救国时报》上大肆诬蔑俞秀松等为托洛茨基匪徒,又借苏联肃反扩大化之机杀害了俞秀松等革命者。
1962年5月15日,俞秀松被追认为烈士。198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开拓者――俞秀松烈士》的长篇报道。8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者――纪念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烈士》的重要纪念文章。两家报纸都高度评价了俞秀松烈士生前在建党、建团,培养我党高级干部,推进中国革命中所作出的贡献,赞扬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以及捍卫真理而奋斗的牺牲精神,恢复了俞秀松在党内和共青团内的历史地位。
3个人履历

参加革命

1920年1月,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哲学系旁听。由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公开宣称“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1920年3月,俞秀松由李大钊推荐,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5月,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制定党的纲领等活动。8月,受上海党小组的委派,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其时,除参加编辑《劳动者》刊物外,进入厚生铁工厂做工,组织工人夜校、俱乐部和工会。还与其他同志一起创办了旨在培养干部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其学员后来大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任弼时、刘少奇等。11月,团临时中央局成立,俞秀松任书记。在陈独秀去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后,负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全国的建党工作。

赴苏学习

1921年3月,受共产国际的邀请和上海党团组织的委派,他到苏俄莫斯科出席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后,留俄学习,并负责联系选送国内革命青年赴苏俄留学事宜。

陈钰琼(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