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对扮演故事主角7—9岁的“色”男“色”女要求还蛮高呢,不是你想演就可以担任。这些小朋友不仅要求长相英俊漂亮,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天分和吃苦耐劳精神,从化妆到上色台,一站就是1—2个多小时,可见演绎飘色是件苦差事。
信宜镇龙飘色喜欢分享
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也是花花所在乡下民间艺人的一种手艺绝活。通常由两三个小孩穿上华丽古装,化上彩妆,在色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只要锣鼓响起,飘色巡游,必定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花花没看过艺人如何扎飘色,但知道飘色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对扮演故事主角7—9岁的“色”男“色”女要求还蛮高呢,不是你想演就可以担任。这些小朋友不仅要求长相英俊漂亮,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天分和吃苦耐劳精神,从化妆到上色台,一站就是1—2个多小时,可见演绎飘色是件苦差事。
每次元宵节或年例回到老家遇上飘色演出,只见色台上凌空飘起个个服饰华丽、造型各异、扮相俊俏、气定神闲的历史人物或栩栩如生的动物,犹如孙悟空师徒西天取经,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惊叹的是,ta们或手执长剑、或手提灯笼、或弯弓射月……,你如何也搞不懂ta们是怎样飘在空中的,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只有能工巧匠才可以创作出来,不愧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据当地老艺人回忆,飘色在本地出现还有一段故事呢。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粤西一带,由于当时禁演粤剧,粤剧艺人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断制成造型,在元宵节时由人抬着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宜镇隆艺人刘天一,自小受父辈影响,喜爱飘色工艺。1980年,他成立了信宜镇隆明珠飘色团,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大胆探索,以构思奇妙,飘体庞大著称。他最得意之作是在一板飘色上进行多角色造型,最多可容纳28人,高6.5米,宽8.8米,创下全国之最,被称为“飘色一绝”。该团曾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民俗民间艺术大巡游、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等演出,获奖无数。2007年,信宜飘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信宜镇隆飘色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到元宵、年例等喜庆节日,家乡必定有飘色巡游助庆。所到之处,八音鼓乐喧天,村民夹道观看,场面蔚为壮观。小朋友更是屁股颠颠跟着飘色走,眼里既有探寻秘密的好奇、试图看出个究竟,又流露着对同伴能参与表演的羡慕。
只见每台飘色,都会标上演绎故事或场面名称,或一个神话故事、或某个著名历史片段。现在艺人更是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题材,创作出一个个寓意吉祥喜庆、反映农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胜似蜜甜的欢乐心声,展现农民不断进取、大胆开拓创新精神风貌、勤劳致富故事的飘色:《龙马精神》、《大展鸿图》、《凤凰展翅》、《普天同庆》、《欢乐神州》……,光看那飘色名称,都令人精神为之振奋、颇受鼓舞。
随着咚咚锵的八音锣鼓敲响,飘色演绎的故事、场面,小小艺人的精彩演技,绚烂着节日的乡村上空,成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添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又一载体。村民在高高兴兴观看的同时,既领略了民间艺人精湛手艺绝活,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熏陶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