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游古镇,你能感受到浓浓书院遗风吗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徜徉古镇,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鼎沸,只有静静的时光伴着敞开的透着原木清香的趟栊、硬木双重大门,在昭示着旧时大户人家的显摆。这些现在难得一见、保存完好的活文物,我想,它不仅见证着古书院群的兴衰,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一路走来。

信宜镇龙红楼喜欢分享

初冬的茂名,云淡天高,气候温暖宜人。无论是市区街道还是旷野,依然是处处绿树婆娑摇弋,紫荆花绽放飘香枝头,引诱着人们出行欲望。

这不,周末到,花花又坐不住了,挎上背包跟着驴友出门远行了。

汽车行驶在县际一级公路上,只见原先铺陈在广袤田野上的滚滚金色稻浪已不见踪影,剩下的是一行行半截稻秆伫立,期待着主人深耕冬种。

沿途满眼青山绿水蜿蜒,香蕉、荔枝、龙眼……数不完的果树郁郁葱葱,彰显着茂名全国水果大市之一美誉,愉悦着人们心田。只要你举起相机随便定格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绝美原生态油画。

到了,汽车停在一座高大显眼的红楼前,这就是花花此行目的地,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所在地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也是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茂名唯一颇有特色、保存完好的古书院群。

据驴头介绍,从红楼下穿过的文明门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也是当年的城门之一。

资料记载,文明门最初为庙宇式建筑。民国年间,城门上还设有土炮,于每天正午鸣响报时。现存的文明门,重修于1947年。仿宫殿式建筑,红墙碧瓦,蔚为壮观,故有红楼之美誉。为了安全与保护文物需要吧,现在红楼已不对外开放,游人只能远远观之,拍张照片了。

穿过红楼文明门,行走在早已磨得难觅原貌的青砖街道,一栋栋既体现中国传统色彩,又具西洋风格,显得十分古典而大气的建筑,经过千百年风雨洗礼,墙面虽脱落斑驳、青苔依附,青砖墙体依然结实。

徜徉古镇,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鼎沸,只有静静的时光伴着敞开的透着原木清香的趟栊、硬木双重大门,在昭示着旧时大户人家的显摆。这些现在难得一见、保存完好的活文物,我想,它不仅见证着古书院群的兴衰,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一路走来。

循着门楣上钉着的牌子指引,花花仿如穿越时空,似看见当年十三所书院林立、栋栋各具风采的书院长桌前,端坐的是个个身穿长衫马褂书生,怀攒他日一朝高中,光宗耀祖念想,正埋头攻读、刻苦钻研、相互交流切磋身影,朗朗书声回荡在古城上空盛况。

行走在静谧的街道,似凝固了岁月时光,残存古旧的建筑,镶进了一页页厚重历史。信宜知县李廷枢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死后身上仅有几块银元,这在那个“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盛行贪官污吏的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是当地百姓为之称颂与纪念这位清官而修建李廷枢公祠的初衷。而更多沉甸甸的精彩故事则透过现存公祠、公馆、文明门“红楼”、学宫“大洪国王府旧址”、冼太庙“大洪国招贤馆”……,在述说着,传颂着。

行走古镇,曾在唐贞观到宋熙宁的430多年中,作为窦州州府的信宜镇龙古城在岁月更迭中已不复存在,但昔日辉煌仍依稀可辨,书院遗风仍在民间流传着、潜移默化影响着、激励着一代代寒门弟子走出家门,刻苦求学,以其掌握开启命运之门钥匙。现今信宜教育城的崛起,其规模之大、教育质量之优,不仅体现当地政府领导的办学决心与魄力,更是传承书院遗风的最好写照。

或许我们只带着悠闲之心而来,只观其表面,但在耳濡目染之下,典藏在古建筑群里的历史精髓,扑面而来的浓浓书院遗风才是今天我们应对社会浮躁之风、铜臭之气,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

 

余月霞(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