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