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幽默的民勤小曲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民勤县,在古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再加上大量移民迁入,由于各处的地方特色、人文观念、生活习俗不同,使民勤本土地域的各类风俗习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民勤小曲就是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主要演唱形式之一。民勤小曲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期民勤县名“镇番”而得名。流布于甘肃境内的民勤、古浪、永昌、武威、高台、临泽、张掖等地。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有100多种,且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幽默,亲切感人。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到清末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规制,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

     民勤小曲的音乐是在民勤民歌与内蒙古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晋、陕、浙等地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成,属于曲子牌连缀体制。眉户剧传入民勤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戏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和一般观众已很难辨别了。

     民勤小曲的表演,大都经过清唱、坐唱、彩唱等阶段,才发展到地摊和舞台表演。民勤小曲早在明初设卫立县之初,曲子就逐渐形成,到明代中叶,开始进入庙堂,成为娱神娱人的主要活动形式。当时称小曲艺人为唱家、弹家、拉家,一人演唱,十数人帮腔,气氛十分热烈。迄明末清初,小曲戏被搬上乐楼、戏台,演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清乾隆时,建立起多个以大庙命名的“小唱会”。道光时,“小唱会”为众多的家班所代替,这些家班除随社火队在地摊“拉小场”演出外,主要以赶庙会唱会戏为主。清末民初,小曲戏尚能与秦腔以风搅雪的形式演出。进入民国,小曲戏不敌秦腔,基本被赶下舞台,重新回到地摊演出和社火队中。

     民勤小曲以唱为主与曲子戏剧本有直接关系。曲子戏本来就是说唱文学的一种,发展成戏以后,虽然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法,但宾白和动作表演的比例,除个别戏外,仍然所占比重甚少。“一唱到底”的戏占有很大比例,这就给除唱以外的做、念、舞、打等表演手段的发展,造成了不少困难和限制。民勤小曲的表演中,程式规范并不十分严格,相反,动作更多接近生活原型。武打戏几乎等于无,个别几处武戏如《杨八姐闹馆》,也只是比划几下而已。

     民勤小曲的曲目随着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而日趋丰富,各地艺人除演唱传统曲目外,还编唱了许多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爱国卫生、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新曲目。1981年,民勤县文化馆干部李玉寿、于竹山、党寿山等人开始搜集、整理民勤小曲曲目,收集到60余个曲目目录,曲目抄本40余篇,并编印成册。现今,民勤小曲的演唱活动仍在当地活跃着。

wang.fei(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