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平山百姓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对联,也称对子。过春节时贴的对联称春联。稽考,对联最早出现在五代的后蜀。之宋元明清,已很流行。平山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当年又属京畿近郊,据传朝的楹联本子,至晚在明末清初已普遍传播应用。每逢春节,百姓家门,寺庙佛门、宫门、宦门、民阁都贴,以祝福吉祥。如某家年内遇丧事,这年春节则不再贴春联。春联尺寸有大有小,视门庭高矮大小而选定。每联分上联、下联,有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字数不等。其内容多位吉祥平安,美景欢庆、健康长寿之类。近年以恭喜发财内容的最为时兴。
附:贴春联的来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有一条山脉,名字叫桃都山(又名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张了多少万年的大桃树。树的枝叶茂盛,遮天蔽日,覆盖方圆三千里之大。树尖上挺立着一只金红的大公鸡,人们叫它天鸡。每当凌晨天鸡把宇宙的万物叫醒,把那太阳升起的消息传到四面八方。
在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有一个洞,传说这是鬼怪出入的大门。这鬼怪归两个神人兄弟管辖,一个叫神荼(读音shu),一个叫郁垒(读音lu),不论白天黑夜,都守卫在这洞门的上方。每天太阳下山,鬼怪到人家干坏事,神荼和郁垒都知道。就把他们用苇子编的绳子捆住,喂给这里一只不怕鬼怪的神老虎吃掉。
传说中古代尧、舜之前的部族首领皇帝,非常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事,于是便制成一个节日仪式,即在除夕时,在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楣上悬挂苇子编的索,在内门上画上老虎,这样可以赶走妖魔鬼怪,求得平安幸福。后来,这个节日活动传下来。到汉代,桃木神像简化成桃木板。人们把桃木板称为“仙木”、“桃符”。象征着桃都山树上的那两位神人。到五代十国时,后蜀一个皇帝吧孟昶[chǎng],想了一个办法,每年除夕叫人拟出对联写在桃木板上。桃木是红色的,到后来就演变成大红纸写春联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