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人物之耿长锁和耿长锁农业合作社

家乡区县: 衡水市饶阳县

   

河北饶阳县城南偏西12公里处,有一个叫五公的村子。合作化时期,该村因耿长锁建立的土地合作组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而蜚声中外。  五公村隋唐时期,因该村李氏家族连续五代世袭安平公,该村由此改称五公。提起五公,不能不提到耿长锁。耿长锁1900年出生于五公村的一个贫苦之家。七岁下地劳动,十八岁卖身到饶阳县城做工,饱尝了生活的苦难和辛酸。1941年出任村干部,带领村民与日军英勇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初级社长、高级社长、五公人民公社社长、饶阳县委副书记、衡水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耿长锁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并作为农民的代表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职务不断发生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庄稼人的本色,依然心向庄稼人,脚没离开过庄稼地。

  耿长锁是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先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互助组织的。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旱灾,收获无几,加之日本侵略军经常清剿“扫荡 ”,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危难之际,中共饶阳县委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他动员、组织五公村卢墨林、李砚田、乔万象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他们在没有牲口大车和农具不全的情况下,耿长锁带领土地合伙组的成员苦干巧干、历尽艰辛,为了粉碎敌人的抢粮企图,采取快收、快打的方法,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亩产量超过了一般中农户。他们还利用农闲之机开展打绳作业,为全县“组织起来,生产度荒”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作组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此后,合伙组扩大并更名为农业合伙组,他们成立了代表会,制定了合伙组的章程。这种首创得互助合作经营管理模式,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巨大威力,在冀中解放区树立了一面旗帜。

  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51年春,这个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1952年11月8日,耿长锁农业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农户401户(全村共425户),从此五公村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1953年12月耿长锁农业合作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誉为“社会主义之花”。

几十年来,耿长锁带领勤劳的五公村人艰苦创业,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他们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接着又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53年国营河北省第一农机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配有拖拉机3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在全省率先迈出第一步。195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五公村摄制了纪录片《走向康庄大道》。之后,他们又战荒丘、改盐碱、打水井、种果树、办副业、办工厂,使得五公村日益走向富裕,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随着他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李先念、陈永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五公村视察指导工作,五公村经常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参观、学习的代表。

耿长锁的事迹名扬全国,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上级为照顾他工作,配给他一辆汽车。但他除工作非用不可外,从不轻易动用。大队、生产队种有果园和瓜园,瓜果成熟时,他很少前往。一次,他路过一瓜园,老农念及他日夜辛劳,遂摘一“老头乐”(瓜名)给他,他谢绝了。此事曾在全县传为美谈,对其他干部教育很大。他廉洁奉公、实事求是,抵制了各种歪风。“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视为“黑旗”,受到冲击。但对整过他的人,他一视同仁,从不搞打击报复。

1985年耿长锁因病去世。五公村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呕心沥血,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老书记,在五公村建起了耿长锁纪念馆,全面展示了这位老劳模光辉的一生。五公人民还为耿长锁雕刻了大理石半身塑像,铸造了一尊耿长锁的半身铜制雕像,收集了耿长锁同志的生平事迹画、照片,实物多件,并制作了五公村的沙盘,撰写了五公村发展史,作为对党员进行党史教育的内容。目前,饶阳县委把这里作为全县党史教育的基地。

小怪物(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