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康陵

家乡区县: 北京房山区

 

      康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公元1521年至1522年建。陵寝建筑主要由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石供器及宝城、明楼等组成,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2.7万平方米。康陵建制简朴,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艺术成就。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

一、简介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康陵的陵园建筑损毁已十分严重,急需抢修。

      康陵背后的莲花山,又叫金岭,景色十分秀丽。阳光下,草木苍翠,奇峰林立。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

二、建筑结构

      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

      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

      明楼,作为康陵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方院之后、宝城入口处,下为方形城台,属重檐歇山式建筑。楼内立有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和曾有的人为破坏,康陵及其明楼损毁严重。明楼两层楼体都出现坍塌,大木糟朽,瓦件残破,斗拱、柱、椽、檩都已破损。
  

      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三、考古发现

      诸多文物展品中,陶器制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特色,康陵出土的陶制香蕉、菠萝、茨菇、木瓜、马蹄、桃、柿系列尽管有上千年历史,却依然色泽自然、栩栩如生。这些水果属于模型明器蔬果祭品,也是迄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寿象生陶瓷制品。


  此外,康陵出土的猫头鹰形三足陶盒造型相当别致,盒的两侧、尾部做成猫头鹰的翅膀、尾巴,短短小小,四周还布满细小而精致的花纹。牛盖小陶罐则十分有趣,牛身几乎覆盖了盖子,显得十分硕大。该组陶罐共有5个,牛首一律向右。

krystal0823(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