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昭陵

家乡区县: 北京房山区

明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一、墓主生平

明穆宗朱载垕,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四十六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

朱载垕共有兄弟八个,均非嫡出。其兄长哀冲太子、庄敬太子我们将在后文中介绍。穆宗排行第三,为孝恪杜太后(初为康妃,嘉靖十五年封康妃,穆宗即位后追谥为太后)所生。穆宗还有五个弟弟,大弟景恭王朱载圳,为卢靖妃所生,与穆宗同岁,仅小一月,嘉靖十八年被封景王,四十四年死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府,二弟颖殇王朱载,江肃妃所生;三弟戚怀王朱载,赵懿妃所生;四弟蓟哀王朱载,陈雍妃所生;五弟均思王朱载,赵荣妃所生(四王均未满周岁而死)。

按照明朝的礼制,哀冲、庄敬二位太子死后,就应立穆宗为太子。但世宗认为,穆宗的两个哥哥被立为太子后都过早死去,所以不敢再立太子。这样一来,穆宗的异母弟载,倚恃其母卢靖妃有宠于世宗皇帝,时有夺取皇太子位之意。当时君臣上下议论纷纷,世宗遂于嘉靖四十年命景王就藩德安。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死去,世宗对大学士徐阶说:我这个儿子平素总有夺嫡之心,嘉靖四十四年总算死了。

穆宗即位之初,颇有节俭之行。在朝政的处理上,穆宗初登政坛,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世宗朝遗留下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在宫内信任比较正派的内官监太监李芳,在大臣中,任用徐阶、高拱、张居���等一些出色的政治家,朝廷政治出现了新的起色。

临政之初,内阁首辅大臣徐阶在草拟世宗遗诏和穆宗即位诏书时,提出了为嘉靖年间因建言(规劝皇帝)而获罪的官员平反,将遇弄世宗的方士交付法司治罪,停止斋醮活动,罢织造,停采买珠宝香料等无益之举,大赦天下,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各地所拖欠的田赋,减免(嘉靖四十四年)天下田赋之半,赦免并启用被囚于狱中的原户部主事海瑞及吴时来、赵锦等33名官员,为遭严嵩迫害的杨继盛等45名官员昭雪平反。这些大得人心的做法实施后,“朝野号感激”,对消除世宗朝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一定作用。

二、陵寝制度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裬恩殿、配殿为五间,裬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度。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昌平山水记》记之为“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十分讲究。宝城为前低后高形式,城内的封土则是中高外低。宝城的内侧设砖墁凹形水槽,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各设方井两眼,井上覆盖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沟前通哑巴院内的两侧排水孔道。每当大雨降后,城内雨水能顺利地从哑巴院两侧的排水暗沟排出,有效地保证了玄宫上面封土的干燥。

krystal0823(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