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思陵

家乡区县: 北京房山区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

一、简介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

二、人物生平

崇祯皇帝朱由检,光宗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信王,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皇位于中极殿。次年改元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身亡。同年四月四日入葬。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文献记载,他即位后,以封疆多事,“罢苏杭织造”,又“禁衣饰侈僭及妇女金冠袍带等”,自己的御用之物,也用铜锡或木制品。他还经常召对群臣,“非盛暑祁寒,日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批阅章奏,议论时政常至深夜。由于崇祯帝比较勤政,而其他各代亡国之君,多荒淫无道或不理朝政,故历史上的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所致。崇祯皇帝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其实通观崇祯帝治业的失败,其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崇祯帝临国之初,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把持着朝政。朝廷上下,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政治十分黑暗。所以,崇祯帝初入皇宫,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他先翦除魏忠贤的羽翼,最后惩治魏忠贤。紧接着,崇祯帝又调整了内阁班底。他先后罢免了依附魏忠贤的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榗四名内阁成员。同时,“大计天下吏”,痛扫阉党余孽。崇祯帝还根据翰林院编修倪元璐的建议,为遭迫害的东林党人平反翻案,下令尽撤各处镇守内臣,改由督托专理边政。崇祯帝的这些政治措施,使阉党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朝端渐见清明”,对巩固崇祯初期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但崇祯帝即位时,由于内忧外患的严重,明朝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东北地区,后金势力日益强大,辽东重镇已经失陷。西北地区,更是连年干旱,蝗虫遍地,颗粒无收。老百姓不得不吃蓬草,剥树皮,甚至以泥土、石粉充饥,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的情况,各地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特别是王喜胤、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城陷地,声势越来越大。

krystal0823(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