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七祖神会与弋阳南岩石窟的猜想

家乡区县: 江西省横峰县

     距弋阳县城南新区2公里处,有一座石窟寺庙,名南岩寺,据说派别属于南禅宗,以天然岩洞为庙宇,故名之。相传晋代就有僧人在此修行,唐代开始依托天然的洞穴岩壁凿石龛,雕佛造像,几经修缮,颇具规模,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名胜词典》中称其为“江西第二群重要石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那千余平方米的红砂岩洞穴,呈半月形的岩壁上环列着一龛龛造像,云纹和山形布满龛楣,丹霞地貌所特有的红色笼罩着整个岩壁,给人以祥和之感。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南岩石窟。每每到此,看着那端庄安祥的释迦牟尼、悠闲自在的水月观音、神情各异的十八罗汉,还有那虔诚的供养人,四十多尊造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默守千年,我仿佛能感觉到一位睿智的老者,在这里执着地雕刻着他的信仰。偶然翻读《禅宗史话》,看到有神会被“敕黜弋阳”的记载,我想这位老者,或许就是他了。

神会何许人也? 是禅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胡适称他为“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创立者”。当年北禅宗在北方很盛行的时候,他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认为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北宗门下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753)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唐玄宗贬往弋阳,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神会临时创立寺院,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宇给他居住,所以后人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曾敕皇太子邀集诸禅师制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的正傍系统,敕立荷泽神会为第七祖。

查阅资料,有的书上记载“敕黜”的弋阳在今江西弋阳,也有的认为是在今河南省的潢川县。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写到“弋阳在今江西弋阳”,但在其远流本中又记载“唐弋阳郡在河南潢川”。历史上有关神会的记载很少,后者大多是以胡适的研究为依据,依据的版本不一样,说法也就各不相同了。

翻阅河南潢川的县史,确实在西汉初置弋阳县,几经更名,隋文帝元年时又为弋阳郡,但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更名为光州后,便一直未更改为弋阳。神会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被贬到弋阳,此时河南的弋阳已改名133年,并再次几经更名,记录者怎么可能把百年前的地名又套用过来。而江西的弋阳自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更名为弋阳后,一直沿用至今天。

另外,根据吴其昱教授的《荷泽神会传研究》,可以看到:

“753 天宝十二载癸巳 七十岁

冬,「御史卢弈阿比于寂,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敕黜弋阳郡,玄宗召赴京,时驾幸昭应汤池,得对,言理允惬,敕移往均部(武当郡)」(《传》《钞》《集》)。

754 天宝十三载甲午 七十一岁

恩命量移襄州(襄阳郡)。七月敕移荆州(江陵郡)开元寺般若院(《传》《钞》)。”

御史诬其聚众,皇颜大怒,把他贬到弋阳,后来又召他到京城,应答得有理,还比较满意,于是移到了湖北的均县,后来又获恩准,改到湖北的荆州。

从地图可以看到,当时的京城在河南洛阳,皇帝大怒,肯定要把他贬到远的地方,不可能在同一省内的潢川。而后气消了一些,把他往京城近的地方挪了挪。按照当时的弋阳指潢川的话,岂不是皇帝气顺了,还更是把神会发配远方?不符合逻辑。惟有弋阳在离洛阳遥远的江西,才会把他移向湖北,靠近洛阳,以此显示“恩命”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若是神会当年曾在弋阳讲经说法,那么为什么地处南方的弋阳县会有如此规模的石窟寺庙,为什么环绕在周边的龙虎山、三清山、葛仙山都是道教名山,而唯独弋阳却是佛教繁盛,也就不以为奇了。(梁丽娟)

滴滴打人(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