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历史.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灌云历史悠久,据《尚书·禹贡篇》记载,灌云县境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西周时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归越地,旋为楚域。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先后分属薛郡、郯郡。汉代属东海郡。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首设海州于龙苴(今龙苴镇),统辖6郡19个县,灌云县境为东彭城、海西、东海3郡的领地。北齐年间,海州首邑从龙苴迁至朐山,县境乃为海州辖地。至隋、唐、五代十国、宋、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隶属海州。元朝时属海宁州。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朐山县撤销,县境并入海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县治始设板浦。因南带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与东海、沭阳、赣榆合称海属4县,属徐海道。1933年3月,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灌云属东海行政区辖地。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 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民国设县时沿用旧制,全县政区为11镇,分别为:板浦、大伊、张店、湖坊、铁牛、新安、莞南、莞北、莞读、东路、西路。1927年,全县政区变更为6 市14乡。即板浦市、大伊市、协和市、新莞市、三新市、响水市;14乡为:中飞、西临、苍梧、苍梧北、新县、墟沟、郁林、山前、大西、东辛、苇南、苇北、苇左、双港。1929年全县实行区乡制,为10个区。1934年并为7个区,分别为:板浦、大伊山、新安镇、杨家集、响水口、双港、墟沟,辖122乡, 21镇。1935年因增设连云市,将东海县的部分沿海地区和灌云县的后云台、新县、墟沟、老窑等地划归连云市。 1940年底,灌云县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45年底,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县政府驻三星镇(杨家集)。1948年10月第二次解放,县政府驻伊山镇。

Love life~(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