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灌河南岸的响水口划入滨海县,盐河以西的南六塘河以南地区划归涟水、沭阳二县。东海县的南岗、陡沟、龙苴、新坝划属灌云。当时全县设置16个区, 185个乡(包括6个区属镇), 1026个行政村, 2940个自然村。1950年全县为11个区, 163个乡,6个区属镇,后增设l个四队区。1954年全县并为11个区, 150个乡,2个县属镇,3个区属镇。1956年合区并乡时,全县为8个区, 61个乡,2个县属镇,3个区属镇。1957年撤区并乡时,为17个乡、4个镇(不包括划入灌南县的8个乡镇)。
灌南县1958年成立,以新沂河中泓为界,将新沂河以南的新安镇及苏光、陈集、海亭、树德、三口、李集、曙红7乡划归灌南县。同年新海连市的灌西盐场、燕尾镇划归灌云县。1958年底又将新坝划给新海连市。人民公社化时,全县成立了19个人民公社,不久并为16个人民公社,1个镇。从 1962~1980年新设置4个县属镇,并增设沂北、鲁河等公社,全县辖22个公社,5个镇,5个场圃(另有5个省属农、林、盐场在境内)。
1983年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并将南城镇、云台公社及省属云台农林场划归市区。同年实行体制改革,将公社、大队改为乡政府、村委会迄今。县政府驻伊山镇胜利路中端北侧。
灌云县地势平坦,依山傍海,资源丰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有一条狭长岗岭地带,海拔3--3.5米,局部岗岭地5~20米;东部2~2.5 米,局部在2米以下。县境有大伊山、小伊山、伊芦山等9座孤山,其中大伊山最高,高程226.6米,伊芦山高程212米,其余都在100米左右。南北走向的河流有盐河、叮当河、忆帆河等;东西走向的有新沂河、善后河、东门河、五图河、车轴河、烧香河等。土壤有淤土、黑土、盐碱土和沙土等。淤土和黑土均属粘性土壤,分布在县中、西部平原地区;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虽经改良,尚未完全脱盐;沙土分布在岗岭地区和沿山地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