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黄梅汤大墩人,父汤霖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甘肃渭县知县。汤出生渭县,幼承父教,攻读经史。辛亥革命前后,求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及清华学堂。1918年,以官费赴美留学,初入汉姆林大学,后转哈佛大学研究院习哲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30年,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讲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国经验主义等课程。“九·一八”事变后,见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撰《大林书评》,批驳日本学者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谬误,借以抒发抗日爱国之情。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当时,抗日民主运动高涨,汤非常同情学生的爱国行动。常语重心长地勉励学生不要在残山剩水之间追名逐利,而要坚持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他自己则潜心治学,希冀在学术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科学救国之法。其间相继发表《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唐太宗与佛教》、《竺道生与涅槃学》、《中国佛教史拾零稿》、《太平经》等论著。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京大学,兼任文学院院长。1947年,当选为中国研究院院士、评论员,兼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办事处主任。同年秋,应加利福尼亚大学之聘,赴美讲学。1948年秋回国,时值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校长胡适劝其去台,汤婉词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专门委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编委会委员。同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三届常委,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冬,患脑溢血症,下肢瘫痪,常卧床不起,仍坚持带研究生和指导青年教师。并写出九篇论文和几十本读书札记,定名为《康复札记》。1962年“五一”劳动节之夜,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赋诗“虽将迟暮供多病,还必捐埃答圣民”(改杜甫《野望》颈联)以言志。1964年5月1日,病逝于北京。
汤生性忠厚正直,待人诚恳,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广征博采,无门户之见,立论平易实在,不尚奇谈怪论。通晓多种外语,尤精于梵文、巴利文。平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研究,学通中西印。尤以运用近现代新方法考察佛学及玄学而著称,其成就为中外学术界所重视。研究古希腊哲学专家陈康、研究康德哲学专家郑昕均出其门下。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