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民间艺术

家乡区县: 揭阳市惠来县

民间艺术:

(1)景 屏: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一个景观叫一屏,游展时一屏或几屏,由人力扛抬,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板车或汽车运载。定格造型用钢筋作支架,支架都通过景物隐藏起来,人物的手脚也多隐藏起来,以假造的展露在外,屏中人物似是站在或安坐在支撑力极小的器物(如横箫之尾、树枝之梢、或扁担之端一类)之上。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

(2)潮州音乐: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如《寒鸦戏水》、《昭君怨》、《十八板头双飞燕》、《二板连小八板》等本。

(3)方言歌: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惠来县广大妇女喜欢唱歌册和听歌册。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表达非常清晰。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

唱渔歌: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4)大锣鼓:大锣鼓,为惠来县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除在本村表演外,还有进县城或到邻村穿街走巷表演,以示和睦亲邻。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帖金字"国泰民安"。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队员身穿同一式样的颜色的服装,头扎英雄巾。接着又是担炮囊与挑花篮的男女儿童,都作古装小生、花旦化妆。用竹片缠红绸的扁担,担起来摇摇晃晃,悠悠颤颤煞是优雅。最后是大鼓亭,后跟唢呐队及八音班,演员全部穿长衫戴礼帽,边行边演奏潮州音乐。

(5)鳌 舞: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一班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12]

(6)狮 舞:方言称舞虎狮。惠来县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舞狮队多来自农村。狮头为截底半球形,直径与成人肩膀差不多,青面白眉或金眉,圆目(能转动)方口(木制),额上有一"王"字,额顶至两颚围上一条褐黄色兽毛皮。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还有一种称"高脚狮",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串火圈的惊险动作。

(7)龙 舞:方言称舞龙。惠来县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

(8)英 歌 舞:惠来英歌舞,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

代言家乡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33519989.html

我的能力秀网站:http://abc.wm23.com/xiaojingjing662233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3168795861

小静静662233(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