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县将军第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泰县

在长泰县坂里乡新春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将军第,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著名侨领汤河清的府第。  汤河清(1830-1911年),乳名汤渗,长泰县石铭里大鸬鹚社(今坂里乡新春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汤河清13岁时,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随乡亲远涉重洋,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望加锡谋生。由族亲资助,初在一家水产商店门边摆烟丝摊。他为人和气,经营有方,因而生意兴隆。后来,水产商店老板看中汤河清的经商才干,邀他入股,并将女儿嫁给他,提升他为经理。从此,水产店在汤河清的精心经营下,很快垄断了望加锡的水产市场。数年后,汤河清有所积蓄,即创办顺源公司,购置轮船,在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经营水产和土特产。尔后,凭着勤俭、诚实和爱拼才会嬴的精神,汤河清逐渐建立了庞大的家业,并成为当地的殷商巨富。由于德高望重,被推为当地华人、华侨和商界的领袖,并被印尼政府任命为该地区的行政长官——甲必丹。

汤河清以家乡崇本堂的堂联:“崇中山事业子绳孙继春秋祭祀皆鸿儒,本固始开基源远流长寒暑朝宗无白丁”来激励自己,艰苦奋发,乐善好施。在生活上勤俭持家,而在公益事业上却一掷千金。他捐出巨资,在望加锡建造一座与家乡的汤氏宗祠同名的宗祠——汤氏崇本堂,还兴建会馆,以收容社会失业者,资助贫困的华侨和无亲可投的新侨。他有一艘“顺风号”客轮,往返望加锡与厦门之间,客轮免费优待贫苦的族人搭乘,所以,那时候长泰石铭里出洋的人特别多。凡到此地谋生的族亲或同乡,皆可在此免费食宿,每人还发给衣裤一套、银元30-50元为生活费,直至找到工作。至今还流传一句当年汤河清慷慨给予、不图回报的顺口溜:“吃顺源公,睡崇本堂”。

汤河清心系祖国命运。清光绪初年,我国华北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西地区不仅旱灾持续时间长而且夹杂着狼灾、鼠灾及各种瘟疫等,灾情之烈无以复加,堪称华北五省之最。突如其来的特大灾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后果:饿殍遍野、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得知上述灾情后,汤河清慨然赈济谷物1万石,大洋13万元,救助灾民。接着,先后捐资在故乡长泰县铺设梁冈岭石坎路,通往岩溪圩,在梁冈山建造梁冈王亭;修筑一条直达九龙江北溪畔的浦仔脚大路,沿途建造丁口亭、岭头亭、浦仔亭、供行人休憩。

由于汤河清大义疏财,受到清廷的嘉奖,光绪六年(1880年),被敕封“赏赐花翎副将”的将军衔,并令在家乡兴建“将军第”。朝廷重臣李鸿章还亲自接见了汤河清,亲书“将军第”3字相赠。

将军第,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主屋5间居中,两侧带南北护厝,共有32间房,9个厅,10个天井,大门前原先分设内外两个砖埕。中厅屋脊,属宫殿式飞檐造型。外墙由红砖垒砌,装饰精致,具有闽南红砖大厝的特点。汤河清身在异邦,心向故里,在家乡建住宅,是备以落叶归根。宣统三年(1911年),汤河清在望加锡寓所病故,享年81岁。汤河清逝世后,将军第的厅堂里悬挂着汤河清的遗像,以及其子汤龙飞的画像。

汤河清不仅自己爱国爱乡,而且教育子女后代不忘报效祖国。汤河清之子汤龙飞,继承父业,袭其官职,曾捐赠500万盾荷币,给南京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作为全国救济难民之用。赈务委员会特赠一个长2米、宽0.75米的匾额,上书“仁德可风”4个红色大字;木匾左右各有一行小字,分别写着“汤龙飞先生”和“赈务委员会赠”;木匾中上方还有个“赈务委员会关防”的长方形钤记,以示表彰。如今此匾依旧高悬于将军第正堂的墙上。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得逞以后,悍然南侵东南亚各国,包括望加锡在内的所有荷兰殖民地皆受日寇所侵。1942年,汤龙飞率领侨胞奋起反抗日军,终因孤岛无援,寡不敌众,与其4个儿子和女婿同时被俘。日军多方诱降,汤龙飞与亲人们坚决不屈辱,惨遭杀害。望加锡收复后,当地政府多方寻找汤龙飞6人的墓地,重新给予安葬,并建立纪念碑。碑落成之日,望加锡降半旗致哀。如今,这纪念碑犹在。

改革开放后,1993年,汤河清的后裔为支持我国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毅然决定将老家22间祖宅捐献给政府,作为新春小学的永久校舍。

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长泰籍海外赤子回乡寻根谒祖省亲,他们不忘汤河清、汤龙飞的仁德,都会来到将军第缅怀先人,并表示把可风的仁德带到海外发扬光大。

小昔米(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