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仰之一。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汉族劳动人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1] 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先民对狗又赋予了种种神奇的传说。
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钅共,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又有一传说,很久以前,雷州大旱,一巫师称,是太阳神的恶作剧,只有天狗才能逼使太阳神降雨。这时,人们便想起与天狗同为兄弟的地狗。人们用绳捆绑着石狗,抬上荒坡游行,并用荆条不停地抽打,吆喝着“快些去天上讨雨,要不就去吃屎”的话语,地狗受到鞭笞后,便向天狗说明原委,天狗听后就冲向太阳神狂吠,要其招云降雨,要不就咬死它,太阳神惊怕了,立即向雷神、电母、云师求情降雨。三天后,果然雷州大地普降甘霖,黎民庄稼丰收。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全面探秘:[雷州石狗]-全国罕见雷州半岛石狗艺术源远流长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本文探讨了雷州半岛石狗雕刻艺术的分布、产生、用途、造型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雷州半岛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且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石狗雕刻艺术的分布
雷州石狗分布不均匀,呈现沿海多、内陆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徐闻、雷州(原海康县)、廉江、遂溪等地乡村的村头、巷口、庙宇旁,以及房屋门前、水塘边。其中以徐闻县迈陈镇、角尾镇;雷州市龙门镇、覃斗镇;廉江市营仔、横山镇、良垌镇;遂溪县江洪镇、草潭镇等地的石狗数量为多。不同地域发现的石狗形态差异很大,区域间发展演变的序列特征比较明显,一般发现石狗的村庄建村年代都比较早,最迟也在清末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遗留的石狗近万只。目前,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近500只,大部分石狗或散落在乡野荒郊、村头巷尾,或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
石狗雕刻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及用途
雷州石狗是在雷州社会历史与地域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有浓重的民间民俗信仰色彩。它以图腾崇拜、雷神、雷祖信仰为文化底蕴,受楚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深刻影响,有“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多样、复杂、广泛的用途。
雷州半岛是世界两大著名雷区之一,也是“天下雷王”故里。
于是,雷神崇拜成为雷州先民的民俗风尚。同时又由于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俚人以狸(野猫),僮、苗人以猫为图腾,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又以犬为图腾。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不断杂居相处,他们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多样的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下,对各自原先的图腾崇拜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合的过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僮人对狗图腾的崇拜,逐渐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认同共识的图腾,狗图腾崇拜自然成了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融合,雷州石狗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涵。源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九耳神狗”的传说,将雷神或雷祖陈文玉的诞降与狗耳呈祥报喜紧密相连,这无疑为雷州石狗文化的广泛性奠定了基础。传说南朝陈太建年间,雷州一名叫陈的猎户,无子,养有一只有九个耳朵的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卜其犬耳,一耳动则获一兽,获兽多寡与犬耳动之数相应。一天,犬的九耳齐动,陈氏以为今天必大有收获,狩猎时,九耳犬围着一丛林荆棘之地汪汪叫,陈氏惊奇,伐木,得一巨卵,带回家后,雷雨暴作,卵开出一男子,左右手上各写“雷”、“州”二字。乡人们以为是雷种,神之。陈氏将其取名为陈文玉,后陈文玉为雷州刺史,死后被雷州百姓奉祀为雷神或雷祖。狗能呈祥报喜得贵子,实际上反映了雷州先民祈祷繁衍生息发展的愿望,即生殖崇拜。因狗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有“报喜得贵子”的灵气,故而雷州石狗中也出现了雕刻硕大生殖器的石狗,作为祈祷赐福繁衍发展的灵物。
唐五代至宋元时期,不少中原汉人、闽南人为躲避战乱,南迁岭海至雷州,他们带来的民族宗教与雷州的民俗宗教文化相融合,使雷州的文化逐渐多元化。宗教色彩更加浓厚,特别是受到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影响。如“敕令石敢当”、“八卦图”、“招财进宝”、“皇”、“泰山石敢当”等道教驱邪镇魔之符法,与雷州石狗呈祥报喜的民俗作用相结合,石狗逐步演变为守护神灵,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石狗原先只被安置在门口或宗庙寺观前,逐渐发展至安置在村口、路边、巷头,以守山坡、江河、坟地等。凡是人们觉得有凶象的地方,都安置石狗以镇压。有些在造型艺术上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掺杂了狮子造型的石狗,也同样有这样的作用。石狗所安放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社会民俗的作用也不同。
古雷州虽属南荒徼服,但很早就已通声教。雷州石狗虽然是驱邪镇魔的守护神灵,却很少有凶神恶煞的形象,多笑容可掬,这无疑也是雷州人崇尚德礼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雷州石狗产生的文化背景复杂多样,内涵丰富,用途广泛,以上简略地阐述了雷州石狗产生的主要文化背景与用途。除此外,还有受道教天人感应学说影响而作为求雨灵物的石狗,也有因偷食被人打掉牙或腿的石狗,还有认为石狗有灵性,见到姑娘就拎尾巴,人们忌其淫,便打损调戏妇女的石狗的生殖器,更有新娘出嫁时在石狗身上洒石灰水的习俗……,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