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臊子面,不得不吃的美食!

家乡区县: 宝鸡市扶风县

    从小生活在宝鸡扶风农村,臊子面是最爱吃的美食(老家也称浇汤面、涎水面),但只有到过年、逢过事(婚事、丧事、小孩满月、老人过寿)时才能好好地吃一顿,通常每个成年人都要吃二、三十碗,饭量好的小伙子最多可吃四十多碗。
     臊子面一般都以早餐为主。过去,吃炒菜少,也主要以水菜为主,人们判断走亲戚吃得好不好,主要是以早晨的臊子面吃得好不好为标准。因此,主人对吃臊子面特别的重视。首先,要请有名望的大厨。主要看大厨臊子汤调的如何,臊子炒得如何,在方圆附近名气大不大。其次,要全面准备好需要的材料。肉要选不肥不瘦的猪肉,带皮切成小丁,再炒;配料(黄花、豆腐、木耳、生姜、葱、菜子油、面条、醋)也要选上等的,黄花不但要择干净,还要撕开,切成小段,豆腐要切成薄片,用油炸后,再切成小条,生姜要切成未。红萝卜、黄花、木耳,主要与臊子炒作为底菜,豆腐条、生姜未、葱花,主要作为“漂菜(俗称漂花)”。面条的制作也很重要,要选陈小麦,磨后,收二道面,选责任心强的中年人,用压面机多过几遍,以求筋道,最后,切成的成品面以细面和韭叶为主,自家吃,有时,还要切一些宽面片。过去没有压面机以前,人们都是手擀面,然后用刀切开,有的刀很大,形似铡草用的刀,因此,臊子面,又称“铡面”。醋要以农家自酿的为主,那家过事,至少要提前半年酿醋。第三,要准备好烧火柴、锅、碗、板凳、桌子及搭篷子用的帆布(主要是防雨雪)等保障物资。过去家里要待客,这是最麻烦了事,基本上要借一至两个村子,而且,都要在背面用红柒编上号(防止混淆),用后再逐一返还。现在,农村待客吃臊子面,早是商业化运作了,有专门的“服务队”,“服务队”保障物资和人员,都一应俱全,主人只需报客人的数量,按要求准备买好材料就行了,省去了许多麻烦事,深受欢迎。烧火柴过去主要是用玉米芯和木柴,现在逐渐用起了煤。第四,要把好吃面的各个环节。这是让客人吃好吃饱的关键。烧锅、下面、捞面、对汤、浇汤、揣碗、看席口等主要环节,都要安排利索的人,既要保证每碗面尽可能“色、味、香”俱全,又要让面上得快,不间断,让客人不要等得太久。吃臊子面,大家也总结了许多经验,如“吃头道面”、“醋到出头”、“汤要汪”。因此,年长的客人,重要的客人(婚事主要是娘家人,丧事主要是舅家人),则要安排先吃。刚上面、吃得过程中,主人要不停的询问大家:“尝着没有?”主要是指醋能尝到否?根据大家的反映不断的调汤。面碗汤上面都要漂一层熟油(熟过的大油、熟过的菜子油),望不到底,臊子面,不管臊子多少,油一定要汪,不然,就视为对客人不热情。有些家油放得多,面很少,往往使吃面的人和端面的人,都搞不知道是汤碗、还是面碗,有时,端面的人就错把面碗当成汤碗端回去了。有经验的人,还是能分出来的,一是看“漂花”多少,二是看碗边有无吃过的痕迹。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用筷子捞一下。
      臊子面的做法,大体上差不多,但吃法,方圆十里地以上,又略有不同。主要有五种吃法,一是面少汤多,吃完回汤。这是最常见的吃法,也是最有味道的吃法,现在城里人将这种吃法称为“一口香”。每碗捞“一筷头”面,都要把汤浇的多多的,只要保证端的过程中汤不溢就行,这大概就是臊子面叫浇汤面的来历。回汤,即把吃过的汤专门统一倒在脸盆内,沉淀后,把上面的汤倒回汤锅反复用(底渣倒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节约,也增加了汤的厚味,由于这种吃法,免不了将人的涎水混进汤内,这大概就是臊子面,又叫涎水面的来历。虽回汤,但在吃的过程中,也是很注意的,一般老人、小孩吃过面的汤都不回锅。由于汤一般在后锅打,而且,吃臊子面重在汤“煎”,所以烧锅的人,要不断地给后锅加火,保持汤很“煎”,这种“煎”汤也能起到灭菌的作用,因此,从来,还没有听说,谁吃了臊子面,得了传染病。小时候,经常端臊子面,虽用盘,但要用手端面碗放到桌上,不怕跑得累,最怕碗烫手。现在的人健康意识增强了,自家人吃,大都不回汤了,但待客,忙不过来,如杲主人没有特别的交待,还是要回汤的。二是面多汤少,吃完不回汤。每人吃完,喝不完的汤,都倒掉,但这样吃,不香。三也是面少汤多,吃第一碗后不换碗,第二次,再把第二碗的面捞到第一次的碗内,继续吃,汤没有味了,就另端一个碗,依次这样吃,捞过面的汤碗,汤回锅,重复用的汤碗汤倒掉。这种吃法较为科学。四是汤与面分离,类似于过桥米面的吃法,这种吃法不太普遍。五是不直接调汤锅,而是一碗一调,就像小吃摊做米线一样,这种吃法,只适于家里人少时吃。

wenbo611(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