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丧葬习俗 旧时蒙古族丧葬方式以野葬和土葬为主。野葬一般存在于牧区。当人死7个时辰之后,用白布裹身,或装入白布袋,或直接放于牛马车上,运至田野弃之。这种丧葬法多源于自然崇拜的宗教思想,意为人生于大自然,死亦归于大自然。在半农半牧区或农区一般实行土葬,和汉族风俗相近,但大都以哈达盖面,而且坟墓多为塔形。一些佛教徒、王公贵族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也有实行火葬的。火葬方法是将尸身置于柴炭或羊粪砖上焚之,将骨灰置木盒中埋掉,或存放在寺庙中。 蒙古族的祭祀 蒙古族流传着许多传统的祭祀风俗。祭火也称祭火神、祭灶神,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礼活动。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因此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在腊月二十四)要举行祭火、祭灶活动,有时在秋季或婚礼上也举行类似的祭祀活动。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被认为是氏族的保护神。多用石头垒堆在山顶或丘陵的顶部,顶端插有五彩布条和经幡。祭祀多在夏秋之际举行。届时,蒙古族牧民携带哈达、奶酒、奶食品以及宰杀的牛羊聚集到敖包处。先奉献祭品。然后由喇嘛焚香点火,诵经祈祷,最后人们绕着敖包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走3圈,祈求风调雨顺,家事平安。现代祭敖包活动有的还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文体活动。 蒙古族音乐 有阿斯尔古老的宫廷器乐合奏曲,流传于原察哈尔地区。阿斯尔最早为蒙古宫廷宴乐,清朝后期开始流行于察哈尔民间,一般在祭祀敖包、祝寿、婚宴、小孩生日等活动上演奏。此外,还有马头琴、四胡演奏和好来宝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 蒙古族禁忌 蒙古族民间精神民俗之一。到蒙古族牧民家里作客时,在蒙古包外应勒马慢行,忌讳打狗骂狗,要等主人看好狗后再下马。出入蒙古包时,忌用脚踩门槛;忌挽袖子或把衣襟别在腰带上。更不能提着马鞭子进屋,要提前把马鞭子立着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进蒙古包后,忌坐在佛龛前面,忌在火炉上烤脚、烤鞋袜,忌跨越火炉、蹬踩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不得往火内扔赃物、吐痰,也不能用利器捅火。另外,蒙古族还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忌讳外人进产房等。 蒙古名菜名点 乳汁软炸口蘑 以口蘑经挂糊炸制而成。干口蘑用水泡发,去蒂、洗净后,切成长条,放碗内用精盐、味素、料酒、姜汁腌渍后,沥尽水份。鸡蛋清打成泡沫状,加淀粉、面粉调成蛋泡糊。勺内添熟猪油烧至4成熟,将口蘑条裹匀蛋泡糊逐条下入油锅内,炸成杏黄色捞出装盘。另起勺添底油,加入鲜汤、葱、姜、蒜米、味素、精盐、淀粉等烧热,随即放入奶油炒熟,置小碗内,与炸好的口蘑一同上桌,由顾客自己蘸食。此菜乳汁浓白,口蘑杏黄,外松里嫩。因其选料精,具有民族特色,很受消费者欢迎。 炸羊尾 以羊尾油、果脯为主料炸制而成。将鸡蛋清搅打起泡,加入适量淀粉、面粉调成蛋泡糊。果脯切成米粒状,加入适量羊尾油团成小圆球,沾上面粉,挂上调好的蛋泡糊入5成熟油中炸熟,呈金黄色,捞出装盘,撒上白糖即成。特点是外皮喧软微酥,内质绵润柔和,味道甜香不腻,多用在接待贵宾的宴席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