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圩乡位于东乡县南端,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7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84亩,林地53781亩, 水域面积5140亩,有小(一)、小(二)型水库16座,电力排灌站1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98%以上。全乡共辖坎头、麻溪、炉前、林塘、陈塘、高坊、阳光、陈桥、艾田等9个村委会,107个村小组,有16640人。2005年财政收入2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8元。虎圩乡交通便利(东临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资源丰富(有金、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2 发展方针
近年来,虎圩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招三化”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为总目标。全乡干群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绩。
3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到目前为止共引进润发抽纱制衣、海润矿业、东乡铅锌矿、金盘岭石料厂、东顺养殖公司等9家企业,累计引进资金2020万元。招商引资带动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全乡共涌现建材、粮油加工、养殖、汽车运输等个私企业120多家,从而掀起全乡全民创业的高潮。
4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科技含量日益提高。除水稻、西瓜、果树等传统产业外,以生猪、蚕桑、木薯、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颇具规模,初步建成生猪、蚕桑、木薯、蔬菜四大农副产品基地,涌现出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和专业户,其中陈塘的530亩蚕桑示范园、坎头的千亩“猪沼果”生态园、艾田的万头种猪场更是全县“三高”农业亮点。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5年引进农业开发资金360多万元,进行了黄鳅畈万亩低产田改造。
图片
5 行政区划
面积:54.5k㎡ 人口:16916人 邮编:331814 代码:361029200 村委会:珀玕、北庄、莲塘、优胜、仙基、大部、笔村等7个村委会。 辖:坎头村、高坊村、林塘村、陈塘村、艾田村、阳光村、麻溪村、炉前村、陈桥村。
6 民间风俗
民间灯彩:车仂灯 中秋节风俗:烧窑、打火把、偷甘蔗、芋头等 民间节庆风俗: 端午节包粽子 民间风俗:做新房上梁喝彩 民间曲艺:丧事音乐 结婚喜庆风俗:离娘、收伞等 民间风俗:问花树、游米等
7 地方特色
虎圩乡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山丘占总面积的67%,水域5%,有4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165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优越。盛产黄金、铅、锌、粮食、甘蔗、西瓜、冬瓜、芋头、生猪。虎圩西瓜因皮薄、味甜、多汁而享誉四方,年出栏的三万余头生猪体形好、肉质优,畅销省内外。 虎圩乡人民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优质稻,扩大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办企业,先后兴建、引建了造纸厂、机砖厂、冷轧厂、金矿、铅锌矿、生猪良种繁育场等多家厂矿企业。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个崭新的虎圩将在东乡大地上不断闪烁光芒。
8 经济发展
2006年虎圩乡农村社会总产值5.73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亿元),农业总产值1.1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30元。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加强工业项目集中区的开发和重点企业的技改创新、增资扩产,企业规模和素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0家,年产值达3亿多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利用紧靠城区、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吸引有识之士来镇投资兴业,竭力打造工艺品强镇平台。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认真执行上级关于惠农富农的有关规定,积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006年粮食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大力发展水果、林竹、畜牧、食用菌、蔬菜等五大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6年止虎圩乡林果种植面积达16.03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达2.47万亩。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以迁入为契机,大力加快梅溪新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以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全镇拥有各种运输车辆近千辆,商店、饮食店、机动车维修店近百家,成为该镇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9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持续推进。认真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科技贡献率达56%,“两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乡村医疗条件和村医的待遇逐步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4.38%,合格村与基本合格村率达80.95%。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等11个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满意率稳步提高。2006年有18个村(居)通过县“平安村(居)”验收,镇通过了市平安乡镇验收,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此外,民政、征兵、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顺利开展。
10 矿产资源
虎圩乡矿山资源丰富。长达13公里的闽江两岸,冲积着大片石黄沙和河卵石,且质量上乘;南泉村的云铁湾、梅埔村白河江、石湖村上湖口、樟洋村石潭溪、桥东村等储藏有陶瓷工业重要原料—高岭土。梅溪山多地广,土地肥沃。橄榄、雪柑、蜜柚三大名果久享盛誉,是著名的水果之乡。特别是橄榄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年产量达3000吨。
11 环境情况
虎圩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樟洋村有南宋状元郑性之题“万松岭”、“磨崖石刻”、“文昌阁”,文蕴深厚;桥东村有“云香山馆”,景色清幽;钟石村的“鸡髻仙观”,山势高峻;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口电站坐落在北溪村邻近,具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12 城镇建设
总投资超亿元的虎圩乡新城一期工作全面启动,相继建成了虎圩乡大桥等设施,全面改造了城镇老街修建、公共卫生设施、绿化设施等建设,城镇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品位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共投入2500万元完成了13条康庄道路建设,总里程达57·7公里,通达18个村,受益人口3·2万人。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136个整治点,通过验收125个整治点,人口受益率达到75%。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城镇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兴梅路延伸段路面工程及排渠工程,基本完成梅高路路基及下水管道铺设;完成竹林路70%工程量,完成万埭桥路、青松路基础工程。虎圩乡农贸市场改造稳步进行。农贸市场以北区块约90亩完成土地报批和供地审批手续,11省道以南区块65亩土地完成农转及土地报批工作。新区建设扎实推进。不断推进虎圩乡新城、康馨苑和金溪花苑建设进程,泗州山路以东1号地块全面完工, 正在进行房屋销售;泗州山以东2号地块(紫梅大酒店)已正式开盘;华兴房产二期商住房土体建设全面完工,水处理厂总投资5573万元,完成投资42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管网工程已铺设21公里;梅溪新大桥基本完成房屋拆迁任务,正在进行征地工作,大桥主体已开工建设;投资140万元对11省道、梅晓线、墅兴路等3条路段实施亮化工程,安装铝丝线缆7900米,路灯164只。
13 自然优势
虎圩乡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虎圩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7553人,耕地面积27000。 虎圩乡始终把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紧抓粮食、蚕桑、生猪、木薯、蔬菜主导产业。粮食播种面积47990亩,
图片
新增桑园800亩,虎圩乡蚕桑面积达1800亩。虎圩乡通过狠抓桑园管理,加强技术指导,蚕桑产业得到巩固。虎圩乡报种量1460张,上交蚕茧约46344.85公斤,同期增长5%。生猪生产通过改进养殖方式,突出抓好生猪防疫工作,抓集约化生产,生猪生产势头良好,饲养总量保持平衡;2008年生猪出栏6.6万头,生猪存栏3.9万头,其中母猪存栏4900头,规模养殖户存栏母猪3800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1%;2008年利用荒山坡地种植木薯面积达1600亩,比上年增加335亩。特色蔬菜早、晚熟冬瓜、豇豆西瓜播种面积不断扩大,高坊、叶塘、农科所等地的食用菌栽培也获得较好的效益。
14 设施名迹
虎圩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5年引进农业开发资金360多万元,进行了黄鳅畈万亩低产田改造。 虎圩乡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旱情充分暴露出虎圩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工程老化,农村水利死角较多,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陈塘村何家垅、艾田村的黄石塘、炉前叶家的磨石坑、仕桥村的上源和陈桥村的雷公岗等一些山塘水库存在隐患。陈塘庙一组、艾田西边组已建电排。 虎圩乡造林绿化13120亩,其中山上造林8000亩,平原造林5120亩。2008年造林绿化任务3875亩,其中山上造林2150亩,平原造林1720亩,虎圩乡新建一座1000平方米活动场所,并配置了两万多元的健身器材。使虎圩乡森林覆盖率达63%,乡村绿化明显改善,农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公路两侧及水利渠道沿岸基本形成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的绿化带。虎圩乡内环境大为改观。 虎圩乡陈塘汉墓 [汉代]虎圩乡陈塘村屋背,距隐塘300米,墓地呈梯形,有两处暴露墓砖。砖呈长方体,四面布满纹饰,长33厘米,宽6厘米,高10厘米。 虎圩乡为了实现虎圩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放在第一位,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力赶超,以优异的业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