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话(或称睢宁方言)是指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话为中心以及周围接近该中心的方言;属汉语北方官话一方言,具有官话的主要特点,如古入声消失;睢宁话内部差异微小,有与普通话相同或对应的大部分声调(4个)、拼音、词汇和语法;与周边方言及普通话差异较小,最接近宿迁话、徐州话;同其它汉语方言一样也有向普通话稍微靠陇趋势;睢宁话历史悠久,语音优美,是表达感情丰富、演化较为完美的汉语之一。
睢宁话只有部分与普通话存在语音(声调、拼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差异。以下只是以普通话为参照语言,相对于普通话存在差异部分的语言结构特点或对比。
名词
耳子=耳朵、腚半=屁股、脊股=后背、手指盖=指甲、肚眼=肚脐、胳拜子=膝盖;
长虫=蛇、癞呱/癞猴=蟾蜍/癞哈蟆、老jia4=麻雀、蛐虫=蚯蚓、花大姐=瓢虫、草鞋底=蚰蜒;
大秫=玉米、小秫=高粱、白芋=甘薯/红薯、辣萝卜=萝卜、芫子=芫荽(香菜)、【zhua4】莲=瓜子、萢酸=毛酸浆、蘑菇草=狗尾草、狗奶子=枸杞;
手【fu1】=毛巾、手捏=手帕、套皮=皮筋、模【re】=梳子、板子/凳子=板凳、脚压车/自行车=自行车、锅屋=厨房、茅厕=厕所、茶/开水=开水、打闪=闪电、泥/土【re】=泥土、媳子=媳妇/妻子
状态形容词
• 感觉:滚热(指物体)、死热(指环境)、清冷、冰凉、生疼、活痒...
• 味道:鲜甜、烈酸、苦咸、活苦、活辣、瞎腥、喷香、温臭...
• 颜色:乌黑、虚黑(指物体)、瞎黑(指环境)、煞白、通红、【chua1】黄、【ti1】蓝、虚绿、虚紫、虚青...
• 形态:多大、瞎小、多长、瞎短、多高、瞎矮、多/透胖、瞎瘦、多粗、瞎细、多宽、瞎窄、多快、瞎慢、虚尖、【ti1】团/圆、【ti1】平、挺硬、稀软、稀碎、挺湿/潮、焦干、虚清...
• 其它:怪好、瞎孬、怪俊、瞎丑、多重、瞎轻、瞎少、活嚎、锋快、【ti1】亮、垃脏...
语法
• 第一人称代词睢宁话中用“我”或“俺”,其中“俺”也可表示“我们”。对应关系为:我/俺=我、俺/我们=我们
• 称呼指定的亲属时要在特定的称谓前加人称代词(或名子,若是自己的要用“俺”),同时把普通话中连续双音节词缩略为一个。如“俺妈”、“你弟”同“妈妈”、“你弟弟”。
• 表示“可以”时睢宁话常用“管”,而普通话常用“行”。(管=行)
• “上”常作动词,意思同“去”。例:上上海。
• “怪”常作形容词,意思同“很”。例:怪好。
• “搁”常用来表示“在”,“搁”后接数量(或形容数量)词时同“放”。如“搁家”同“在家”、“搁多少”同“放多少”。
• “晚”在“这晚、那晚、哪晚”中的意思为“时候”。
• “挨”意思同动词“被”,睢宁话常用“挨”。例:挨我看见了。
• 普通话中类似“行不行、好不好”的反复问句形式睢宁话中是在一个关键字前用“还”表达。例:还管、还好(还v必须在问句或陈述问句才同v不v,否则相同!)
• “我/俺的、你的、他/她/它的”中的“的”若后接关联词常被省略。例:“这像我笔,可能是我的!”前字被省略,后字不变。
• 睢宁话中有较多类似“通红、烈酸”之类的特殊形容词(前字加深后字程度,更多详见词汇目录),该类词用于所形容事物之后。例如形容苹果很酸时要说成“苹果烈酸!”而不是“烈酸的苹果!”。
• 动词V “出来”结构,变现经过”V“之后的状态。 如:床上挨你玩出来了。意思是床上经过”玩“所呈现的混乱场景。
• “头”字的用法,一般和量词共用,表约数。如:才头十个人,活干不了了。
睢宁话同其他汉语一样也有像普通话靠拢趋势,虽说不大,但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色”原本s为sh,e为ei,第一声发shei1;但现在很多人发se4,或者两音都用,这就不符合对应规律了。另外一些普通话词、新生词正逐渐丰富睢宁话。此现代睢宁话主要以主流有代表性的为准。比如z/c/s/d/t不与un/ui/e相拼,这是原本规律,也是现今仍遵循的主流;但受普通话影响也不排除少数人z/c/s/d/t与un/ui/e相拼。一般来说年轻人(尤其学生)会更接近普通话,年长者更具睢宁话原本特性,而中年人最具代表性。必须知道其原本特征才便于了解和其今日及未来发展变化。
http://abc.wm23.com/xm199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