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通史》记载,清朝咸同年间,贵州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其中,由岩大五率领的一支义军,在转战安顺府各地抗击清军的战斗中,“最著名的是芦荻哨之战”。
芦荻哨是明朝初年威清卫中五屯,即现在的龙井下属的一个仅有二十名哨兵的哨所。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清镇县地图》上,除标有“清镇县·镇西卫·鸡场·鸭池河”四处名称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张图上,还显著的标有“芦荻哨”这个地名。
为什么在这张地图上,清镇境内明代设置的近百个所·屯·堡·哨和清代设置的四里二十甲及其所辖的八百多村寨的名称一个不标,而唯独表明一个小哨所“芦荻哨”呢?
史书记载,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岩大五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军,配合何得胜领导的义军转战安顺府各地。同治六年七月,岩大五率数千人扎营在清镇县白岩、羊昌、后六、芦荻哨等地。七月初五日,岩大五军在芦荻哨天生桥丛林中设伏,将署贵州提督、拥有“豪勇巴图鲁”称号的清军高级将领赵德光枪击落马,并剖心斩首,聚众欢庆。岩大五乘势大败清军,缴获大批武器。七日,守备杨嗣基带兵赶到芦荻哨,苗族义军退守马场。一支头系红巾的苗族骑兵向东疾驰,清军追到沙子哨,捡得赵德光首级,呈给杨嗣基一看,弹从右眼入后脑出,杨抱头痛哭。赵德光是镇压起义军最凶狠的清军将官,足迹遍及贵州全境,曾被称为“铁脚板”。
赵德光死后,同治十一年,贵州巡抚奏准建芦荻哨城,将其作为省城的保护屏蔽。城周长约千米,高约6米,设三座城门。城中正街建有“赵刚节公祠”,设行台,城侧山上筑营盘。由此看来,清光绪《清镇县地图》的绘制者之所以特别标明“芦荻哨”,意在为清廷传递一个信息,警示封建统治者们:记住芦荻哨一战的惨败教训,民不可欺!
2001年8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芦荻村考察工作时,称赞芦荻哨历史光荣,环境优美,人民朴实,生活宽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