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前,清镇尚无建置。在古代,清镇为牂牁(qiangke)、夜郎境,据《清镇县志稿》载:“清镇在夏时为禹贡梁州江外之南域”,很长一段时间属夜郎、且兰等古国境域。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元代,清镇处于顺元宣慰司和亦西不薛宣慰司辖境的结合部。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傅有德为统帅,率兵30万兵分两路征讨云南梁王巴匝刺(音LA)瓦尔密。傅友德亲率一支军队,取道贵州进入云南。征讨云南得胜之后,明军留下部分军队屯田驻守,开设卫所。又因猫跳河中游雨水充沛,气候宜人,适宜耕作;又是贵阳出入川、滇的咽喉要塞,于是,猫跳河两岸就有了七分屯垦、三分戍边的“屯、堡、哨”。每户军屯耕种20至50亩不等,子孙世袭,农具耕牛及粮种,皆由卫所配给,清镇的建置从此拉开了历史大幕。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朝将原来的威清、镇西两个卫所撤并为清镇县,县城选址威清卫,也就是今天的清镇城区。从此,清镇成为县一级行政机构,被列入中国行政区划版图。民国时期,沿袭清制,仍为清镇县,县以下实行区、乡(镇)、保、甲制。1915年民国四年调整县界,划拨插花地。原属贵阳县所辖的84个村寨,平坝县所辖的9个村寨,龙里县所辖的3个村寨,划归清镇县。原清镇县所辖的上下视街、朱昌堡划归贵阳县,新堡、界首堡、桥上、平寨、金银山等划归平坝县。从此,清镇县疆域1492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