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地名的由来 集美东西滨海均有烟墩的地名。东设在许厝埭。西设在现航海学院,均系高地。
烟墩系兵警,考其设于滨海,应系防范海寇。明嘉靖廿三年(公元1544年)。倭寇开始在闽沿海劫掠,沿海海盗也参与抢劫。故滨海各地有卫所、烟墩的设施。
寨仔内的掌故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金厦抗清复明,因此集美遗有郑氏设寨于此。寨仔内的海滨地名“木城前”。此地遗有石城门及后人勒石“延平故垒”。该地建楼即称“延平楼”仍以郑氏封延平王而名也。
史料记载郑经部将刘国轩在浔尾筑石城一座,土城一座固守。清同安守将来攻中伏,死伤甚众。
鳌园未建前,天妃宫遗有石城门一座,与寨仔内相对。耆老传闻寨仔内系活龟,刘氏筑城及半即倒塌,勘舆者称应断龟爪,刘氏仍于寨仔内四周挖濠,城方筑成。
天路尾的传说 天路尾:闽语形容边远的意思,此地榕树也称天路尾榕,清初集美社区尚小,除“天路尾”为社界。其次如后尾山、石鼓头高地外,余皆是海面。而沿海又均系冢地。明、清,集美社边到这里而已。相传郑氏抗清时,来过这里,看中天路尾榕树下是风水宝地,意欲迁其先人骸骨墓葬于此。族人恐不利集美社,仍托人向刘国轩说项。刘氏仍对郑氏说:“此地虽风水宝地但东北风大,难抵‘风煞’”。郑氏站于天路尾榕高地,果然,东北海面潮汐一到,风刮涛声如雷响,遂罢此议。
天妃宫又称鳌头宫的由来 集美滨海,居民靠打鱼为生。为祈求风平浪静,故东祀天妃西祀龙君。
天妃俗称“妈祖”。天妃宫肇建何年代无考。人们把音讹读叫“天里宫”。宫的正额书鳌头宫。此地传为蛇穴故集美有龟蛇把水口的景观。高集未筑海堤前,天妃宫至山塘尾一带,一片皑白沙滩,每逢大潮,遥看天妃宫似一条大白蟒其首昂于水面。宫侧;清以前设有渡口称“浔尾渡口”。渡头角的名称源于此。渡口石桥直铺设到海面深处,利于摆渡。鳌园未建前,此地天然景致清幽。天妃宫前大片平坦礁石,周围有怪石?岩。对面延平故垒下一片皑白沙滩涌到天妃宫。
“鳌头宫”宫前涨潮时常有三、五海豚到天妃宫前嬉水,故老称来朝拜妈祖。所以偶尔捕着海豚,其首必来供奉妈祖。海豚闽语叫“白鳌”,宫额是否由此而题?
日寇侵华,铁蹄踏进厦门,把集美校舍当靶场,校舍毁于炮火,天妃宫也难幸免。解放后陈嘉庚先生回家乡重建校舍,把天妃宫故地加以扩大,矗立集美解放纪念碑。正门即题称“鳌园”。
龙王宫的掌故 龙王宫原是小岛屿,当同美车路未建前,潮水涨时龙王宫山浮在水面恰似“半月沉江”,集美始祖墓葬于港口,形似牛昂首。故穴称“犀牛望月”。
龙王宫肇建自五代,相传自有集美社该庙即存在。此地港深,涨潮退潮舟楫均可傍岸,早年往厦门均靠水道,由后溪、杏林、珩山、兑山等沿海往厦门须经此地,风平浪静不能扬帆时靠把桨摇橹,来回不断如揖拜龙王。故该庙有“万人朝拜”的风水宝地之称。
故老传闻,庙初建时面向西南,以致高浦村鸡不鸣,犬不吠。后来,传说清嘉庆游台湾舟经高浦搁浅,有高浦渔民某于前夜神托梦嘱其翌日往海滨救驾。翌日果见帆船搁在浅水滩,渔民力大用肩膀顶舟下水,嘉庆不觉失声称:“此人若在朝中可得国公之职”。渔民跪地谢恩,嘉庆惊问为何知其是当今皇上,渔民告以神托梦之故,因此封为国公。高浦村出了国公后,才把龙王宫的方向改成现在这样子。
龙王宫分前后二进,前堂供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子、孙。后堂供龙君,早年因靠码头香火颇盛,抗倭期间毁于日寇炮火。
1993年值集美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海内外宗亲共同倡议,陈永和、陈共存二位先生鼎力捐资,群策群力修复。如今,龙王宫焕然一新。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qm0307
个人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61951137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