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泉寺石窟

家乡区县: 白银市靖远县

 

法泉寺是靖远境内所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佛寺建筑,被誉为陇上名刹。因其座落在红山岔中,四周红山环抱,又名红山法泉寺。红山岩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岩崖半腰间有“墨池”、“月牙”(又名摸子)、“龙骨”三泓清泉,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
法泉寺始建于北魏,唐宋两代较为鼎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凿修,雕塑和壁画数量众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观。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
据《敬德监修法泉寺碑记》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梦中见孔圣演化,西北方向佛气泛泛。翌日早朝,钦天鉴袁天罡上殿奏本曰:夜观天象,会州东南一道佛光,空中宝塔金光灿灿。唐太宗派敬德查询,佛塔显像圣地正乃会州红山岔,于是便派敬德监修。
明代成化丁酉年(1477年),固原兵备杨冕撰《修红山法泉寺碑记》载:“靖远卫去城东半舍许,有山曰红山。山之隅有寺曰法泉,创自前代,莫考其详。”但据开城景云寺碑记云:“宋崇宁五年,钦赐度牒五百纸,至会州大红山岔法泉禅寺,遣僧党真巴赴西安,隶下景云而给之。”则知法泉寺为上院,而景云寺(今宁夏海原境内)为下院。可见,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一脉相承,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
有关史料记述,法泉寺曾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嘉靖元年(1522年)、万历十年(1582年)多次重修。
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京师大慈法王徒弟桑迦班丹出游,西行至法泉寺,喜其“山幽而林茂,石冽而泉清”,以为“修行之善地,证道之胜境”,于是筹措资材,大加修缮。拓展旧址,创建了大佛殿,整修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以及大门、僧舍等建筑,用砖石加固屋基,并在梁柱之上涂抹丹雘予以装饰,整个寺院修葺一新,美丽壮观。
景泰年间,靖虏卫守备房贵创建大殿、伽蓝殿。嘉靖年间,高僧圆明葺修废圮。万历十年,固原北寺高僧宽玉云游此地,喜其境幽地寂,可修戒定,同徒祖通凿地穿洞为僧院,依崖建阁,安置经藏。至清朝康熙年间,开凿石窟数十眼,时有天王洞、千佛洞、三教洞、藏经洞、鸿文洞、长者庙、觉世亭、卧桥、古塔、唐榆、宋柳、明钟等多处景观。寺院占地面积达四平方里,拥有佛田千亩,分前寺后寺,僧侣多达1500之众,鼎盛当时。
古往今来,法泉寺不知留下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诗篇,饱含激情,脍炙人口。明代皋兰(今兰州)人彭泽曾幽居法泉,寄身岩洞,潜心读书达三年光景,终于功成名就,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寓居法泉寺期间,彭泽曾作《东山八景》及《仙堤赋》等诗文,传诵至今。明代肃王府宾仪、当地文人路升亦著有《法泉地灵》篇,题诗记胜。明末清初,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重洋,来到法泉寺讲经说法,远近慕名求教者络绎不绝。藏族高僧桑加班丹曾主持法泉建寺修阁,收徒会友,一时盛况,非笔墨所能形容。20世纪60年代一段时期,这里曾珍藏着转移到甘肃省的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等古籍典章,无疑给这座千年古刹凭添了些许文化底蕴。
演阳宫至今保留着吕洞宾“因机利导,和风谐俗;洞玄入微,达天通人”的联语;山门上记录了张大千“岩前拄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隺归”的妙对。这些文字苍劲古朴,隽永通达,给古老的法泉寺又添几许雅韵,几多亮丽。
1947年,游客光辉在《兰州日报》曾撰文道:“一到法泉,我们分别游散,并决定先欣赏盘亘崔巍的高山,这山真美呀!和沿途所见的山迥然不同,使人耳目焕然一新,野草满山,树荫蔽天,草可没胫,树可合抱,小鸟昆虫,合奏歌曲,树叶在簌簌的响,何等的清凉,何等的幽美啊!这真是一个伟大神秘的仙境!”
在法泉寺巍峨壮观的城楼式山门上,嵌有陇上著名书法家何裕书写的“法泉地灵”联语:“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格外引人注目。
但见树荫深处,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年近百岁时应高财庭函邀,书写“法泉寺”之名,碑刻后矗立在人工湖畔。
法泉寺久负盛名,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60年代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成立了靖远县法泉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法泉寺维修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张玉仙负责,她立志修复法泉,保护好这一人类文明遗产,弘扬地域历史文化。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对23个石窟进行了修复,还修缮了大佛殿、五方佛、十方佛窟、八仙窟、无量祖师窟、鸿文阁、演阳宫、三教洞、药王洞、地藏王洞、云封桥、觉世亭等,新建了灵霄殿、书香阁、紫轩阁、天桥、山门、灵台、碧玉堂、天峰塔、五百罗汉堂等,补塑彩绘了大小佛像上千尊。同时发掘出土了唐代的达摩祖师和两个童子的塑像,极有考古价值。
千佛窟 开凿于北魏时期。现由前后两窟组成,为支提式石窟,四壁开龛,龛内有圆雕、高浮雕、浮雕佛像。窟门有跏趺坐佛二尊,入门顶部绘有花瓣朝下的覆莲藻井一方,四周镶嵌层层花边,最外层缀饰彩铃和彩带,画面色调以蓝、红、绿、褐为主色,色彩绚丽,构图精美。
后窟正中佛龛内塑释迦牟尼说法像,释迦牟尼头悬华盖,结跏趺坐于正中,双手托钵,慈目低垂,面相丰圆,嘴角内敛,雍容端庄。佛的近侍是迦叶和阿难。右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双手结禅印;左为阿弥陀佛,亦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结禅印。释迦牟尼塑像前为发髻高绾的观音菩萨。其左边为顶结五髻、手持定剑、骑在一头猛狮之上的文殊菩萨;其右边为手持法器、侧骑于大象之上的普贤菩萨。外侧是两尊菩萨,再外侧是两尊力士。东、西两壁,前壁塑有千佛浮雕和十八罗汉。其中十八罗汉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秃头袒胸,面相慈善,身穿长衣,手执法竹;有的面相威严,身着俗衣,双臂裹在衣服中;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右手当胸施恐吓印,左手执拂尘;有的身穿宽袖袈裟,右手当胸施礼供印,左手于脐前向上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垫墩中央;有的双眉倒竖,正视前方,身穿宽袖僧衣,右手持净瓶,左手持禅杖;有的袒露右臂和胸,手持经典,低头阅经;有的身着宽袖僧衣,双手当胸持菩提佛塔;有的胸臂袒露,左手脐前捧僧钵;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双手当胸捧宝。龛边塑有维摩诘经变图,画中维摩诘舒适地坐于方帐之中,手持尘尾,神态自然舒展。相对而坐的文殊菩萨则端坐于狮子宝座上,神情庄重,不苟言笑,一派大士风范。龛周塑有菩萨立像数尊。

今日法泉寺,窟新阁明,楼宇凌空,清泉回流,榆柳成荫,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松柏长青,桃花映帘,红枣飘香。这里集儒、释、道于一寺,融建筑、雕塑、园林、文学为一体,是人们朝觐、观赏、娱乐的好去处,每逢浴佛佳节,更是万人云集,盛况空前。

 

你夏了夏天(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