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的内容――华彩厚重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
河南历史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主流时段,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耀眼的华彩乐章。
第一,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
纵观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一不是沿河而萌生、而发祥。“河”,因其冲积形成的平原为人类繁衍提供了物质条件,又因其自然生命为文化生命提供了本体基础。黄河在河南境内流经700多公里,处中下游地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
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中原地区是中国有人类出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证明,人类较早在河南出现。约50万年前,河南境内已有人类“原始群”,其中“南召人”是较早的直立人。距今10万年的“卢氏人”,被公认为中国较早的智人。专家研究表明,人类较早在河南繁衍。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中国古代人类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到削石为器、狩猎捕渔、学会用火、化生为熟,完成了由类人猿向现代人的进化,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传说故事说明,人类最早在河南生息。“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源自河南。伏羲女娲繁衍人类,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根之祖”。初都淮阳的炎帝与出生并建都于新郑的黄帝开创了多元一体民族生存格局,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文明在此初露曙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原大地开农耕、建都城、造文字、冶铜铁,拉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幕。在约9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先民开启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先河。7000年前河南已成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冶铜、纺织、酿酒、玉器等手工业已经达到比较发达程度。舞阳贾湖遗址、郑州西山古城、偃师二里头遗址都是早期文明在河南起源的实证。五帝时代以大中原为中心的邦国文明,夏商周时期问鼎中原称霸一方的王国文明,多数源头在中原、核心地区在河南,而且与其他地区文明在河南激荡发展、互促互动,形成了以中原文明为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例如,在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博采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等区域文明的成就,融合发展并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国家在此最早形成。5000年前,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出现了国家最早的雏形。公元前21世纪,启建都于登封阳城,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朝在河南建立,成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新著《最早的中国》,系统阐述了夏王朝在中原的形成过程,揭秘了“中国”的诞生史。
第二,众多王朝的建都地,政治风云在这里际会
河南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之说,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博弈、政权更迭、政体演变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
建都立业的福地。河南自古为帝王之州。“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朝17个帝王15个建都河南,商朝5次迁都4次在河南,西周营建洛邑,东周迁都河南;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各国、北宋等均在河南建都。从夏算起,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在这里施展治国抱负,几度形成了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个。此外,河南、新郑、濮阳、禹州、许昌、汤阴、商丘、淇县、南阳、邓州、沁阳等11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曾作过都城,中原大地形成了最密集的古都群。
政治角逐的战场。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历来是帝王将相逐鹿之地,是各种新旧政治势力交锋之所,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推动或迟滞着历史发展进程。鸣条之战催生了商王朝;商王盘庚迁都安阳,开创了奴隶社会的鼎盛繁华;八百诸侯孟津盟誓,拉开了商亡周兴的序幕;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践土会盟、戚邑会盟,战国时期的渑池之会,以及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等,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匡胤在今河南新乡封丘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168年的辉煌。
制度变革的温床。早在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就在这里建立了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典章制度。夏朝置百官理政务,定刑律设监狱,制贡赋征税收,建军队立宗庙,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较为成熟的国家制度,特别是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延续了3000多年。曹魏时期禹州人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延续了300多年,是魏晋南北朝士族大家形成的制度基础,对时局和后世的政治生态影响深远。
第三,农耕文明的至高地,经济发展在这里兴盛
农业先进发达。古代的中国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以农为基。中原地区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开始种植粟、稻等谷物,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得到广泛种植,汉代已有“五谷”、“九谷”之说。农具的发明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上古时期的耒耜、商代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秦汉时期的耧车等,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先进的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推进了农业进步,大禹“致力乎沟洫”、春秋时期西门豹治邺、孙叔敖在固始修建“期思陂”,以及汉代兴修的“鸿隙陂”、“六门陂”,都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先进的农业思想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等为代表的古代农学著述都诞生在河南,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手工业门类齐全。一是行业多,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制陶业、原始纺织业和原始酿酒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冶铜铸器、制骨、木漆器、石玉器、酿酒制造的手工业作坊和专业的手工业者。到了汉唐时代手工业门类已非常齐全,除了冶金铸造外,还有金玉铜加工、兵器制作、丝麻纺织、酿酒等。二是规模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舞阳、登封等地就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是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炼炉,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炼铁炉,比欧美国家早了1800多年。“缫丝夜夜织,万梭为一素。”盛唐时期河南丝织业空前发达,每年从河南地区仅绢就征收700多万匹。北宋时期,陶瓷业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纵有家财万千,不如钧瓷一片”,全国五大名窑中汝、钧、官都在河南;军器制造业规模庞大,东京东西官营作坊拥有工匠近8000人,仅弓弩的年产量就占全国的70%以上。
商业繁荣鼎盛。商业鼻祖、商部落的王亥“肇牵牛车远服贾”开中国商业先河。人们把商部落做生意、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把做生意、做买卖的各种事情称为“商业”。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证,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商丘的火神台。商业理念在全国领先,历史上,商丘人计然讲求“积贮之理”,洛阳人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南阳人范蠡倡导“富好行其德”,洛阳人桑弘羊主张“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等,都成为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内涵。商业都市盛极一时,洛阳在隋朝时仅丰都一个市场就有3000多个店肆,盛唐时已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不但有行业商会,还有管理市场的“市长”。开封在北宋时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最早出现“夜市”和“城管”,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等认为,宋朝商业方面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都有重大意义。商品贸易空前活跃,纵横上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不仅起点在河南,而且有洛阳、南阳、方城等众多节点和驿站;始于隋唐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开启了河南与江淮地区及北方水系的水上商贸往来;宋时中原地区陆路贸易十分活跃,八方商旅以开封为中心向全国辐射。
第四,元典思想的诞生地,核心文化在这里光大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亦称《易经》。其核心是和合思想,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中,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载体和思想灵魂,从此开启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中国主流思想各种流派,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南鹿邑人老子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作《道德经》,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了道学,主张阴阳相济的道之和、人与天的自然之和。《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已成为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名著,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滋养作用。尼采称赞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托尔斯泰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庄子是河南民权人,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孔子吸纳《易经》之精髓,作《易传》,提倡以“尊礼亲仁”、“和而不同”、“中节平适”为主的人之和。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得意门生中最著名的子贡、子张、子夏都是河南人,他们在形成、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大儒孟州人韩愈提出了一套道统谱系,不仅解决了儒学的继承问题,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直接启发。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是河南嵩县人,他们的学说把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借鉴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倡导“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而且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和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被称为中国“释源”。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他主持译出的佛教经典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创立了唐代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此外,法家、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大多是河南人。法家崇尚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也是追求平等和谐;墨子宣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核心也是上下内外和睦同心;杂家、名家等对和合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阐释。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的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可贵的思想资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