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八景之拒马长虹行逆水

家乡区县: 河北省涿州市

通会灯市似火龙,双塔晴烟报主凶。
拒马长虹行逆水,胡良晓月除夕明。
邵村花田景优美,督亢秋成退肖兵
楼桑春社松齐顶,盘坡积雪不易融。

【涿州八景之三——拒马长虹】

城北拒马河上的永济桥,拱跨度大,形状优美,飞跨拒马河两岸。桥的倒影映在河水中,宛如一道彩虹,永济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北,横跨于拒马河之上。 该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原名"拒马河桥"。
永济桥历史上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古御道之冲要,也是京南形胜之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为"拒马长虹"。

 

永济桥,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之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后因河道南移,桥亦塌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原有旧桥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清帝乾隆为其赐名为"永济",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制永济桥诗并序》。该桥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经过对该桥引桥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约627.65米。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桥端筑引桥,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22个,原有旧桥也按涵���形制改砌,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

清乾隆帝《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和晚清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涿州永济桥碑记》中分别有"庚辰春,……于旧桥南移建九孔新桥。仍筑石堤,下为涵洞廿有二,……。其旧桥之颓废者葺之,改为涵洞十八……。通新旧桥堤长二百丈有奇","并建茶亭牌楼其上,御赐碑文以旌之……"等当日石桥盛况的记载。 此外,乾隆帝南巡时,亲笔为桥题联"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停车片刻感怀多"以示其重要地位。

该桥历史上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古御道之冲要,也是京南形胜之所在。永济桥遥望涿州双塔
永济桥遥望涿州双塔

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经过对该桥引桥进行的探查和试掘,从而发现: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为627.65米。其中主桥为单路九孔石拱桥,总长151.15米,桥面宽10.7米,由分水石至桥面最高点6.3米。桥立面为九孔联拱式,桥体呈中高两端坡状。在主桥西侧中孔左侧树有"镇桥梁"一根,为方柱体铸铁,长6.8米。

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此桥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文物专家认为,该桥规模宏大,建造科永济桥
永济桥
学,结构特殊,风格独特。桥下分水尖安装破冰凌用的铸铁,具有显著的北方特点,主桥、南北引桥和两端原有建筑及清乾隆帝御制碑,则显出该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作用。

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济桥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御碑亭
御碑亭
"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现该桥正处于进一步考古探查和保护修缮过程中。

通过对该桥的初步探查,已发现了御碑亭平台遗迹及乾隆皇帝撰文的《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碑,碑文用满汉文字记述永济桥的创修史及形制规模。

浩幻想(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