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渭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并留下了“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感叹。历史上的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唐代诗人许浑曾以“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述了这座千年名楼的壮丽景象。
史籍记载
清渭楼始建的朝代和始建者,咸阳各种志书中的记载略有不同:
清渭楼
清渭楼
其一,清顺治九年(1652)咸阳知县江山秀纂修的《咸阳县志》(简称《江志》)“古迹”卷记载:清渭楼为“建安黄公所建”。
其二,清乾隆十六年(1751)咸阳知县臧应桐纂修的《咸阳县志》(简称《臧志》)载为“唐建安黄公建”。在“建安”之前添了一个“唐”字。
其三,民国二十一年(1932)咸阳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简称《刘志》)载为“唐建安黄孝先建”。“黄公”变成了“黄孝先”。
其四,民国三十八年(1949)编写的《咸阳县志》(简称《民志》)载为“宋黄孝先建”。“唐”变成了“宋”。
经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全宋诗》和《宋诗纪事》都明确记载黄孝先是宋代人,并在咸阳作过知县。在宋代以前所有涉及咸阳内容的图志中,都没有出现过“清渭楼”这个名称。清渭楼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宋代宋敏求所撰《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上;嗣后,又先后出现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张应诏所撰《咸阳县新志》(简称《张志》)中绘制的《咸阳县城图》和《江志》中所绘的《咸阳城图》上。由此可见,《民志》的表述洵为可信,即清渭楼系宋代黄孝先所始建。
那么,志书中出现的“建安”一词又作何解释?据多种辞书记载,黄孝先确是福建浦城县人。而浦城县,从东汉末年正式立县称汉兴,到三国时改称吴兴,再到唐时正式定名浦城,一直为建安郡所辖。从宋到明、清,浦城县虽先后属建州、建宁府管辖,但建州、建宁府均为原先的建安郡所升。可见,“建安”一词是郡名;因而在“黄公”或“黄孝先”名前贯以“建安”,亦在情理之中:黄孝先既可以说是浦城人,也可以说是建安人。
至于《臧志》中为什么会在“建安黄孝先”前添加一个“唐”字,便纯系应桐之误了。因《江志》在“艺文”卷援引的大量作品中,黄孝先的诗作被夹排在了唐代诗人作品的中间;这样,应桐修志参考《江志》时,便将黄孝先当成了唐代人。当然,“黄公”和“黄孝先”也本是同一人;“公”者,乃是对人一般的敬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