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历史人物

家乡区县: 湖南省澧县

      澧县英才荟萃。古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 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军官15人。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军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楚将军白善

      春秋时期澧阳人,任楚将军,楚白公胜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胜密谋叛乱,一面筑城练兵,联络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图谋后,说:“跟随族主扰乱国家是对国君不忠,违背族主揭露他的阴谋是对宗族不仁。”于是辞职离去,不参与叛乱,回到家乡澧阳,筑圃灌园,种植药草为生。当地百姓称的园圃为“白善将军药圃”。(事见《东周列国传》)

楚相申鸣

      春秋时期楚惠王相。白公胜作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胜劫持申鸣的父亲威胁申鸣。申鸣说:“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挥军进攻,杀死了白公胜,申鸣的父亲也死了。楚王要奖赏申鸣,申鸣说:“享用国王的奉禄而回避危险的不是忠臣,安定国家却杀死父亲的不是孝子。”就自杀了。(事见《直隶澧州志》)

唐代诗人李群玉

       (807~858) ,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李群玉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唐代诗人李宣古

       (约853年前后在世),字垂后,唐澧阳(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中前后在世。工文,有诗名。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举进士第,又中“宏辞”,《全唐诗》存诗四首。杜悰尚长林公主,出守澧阳。宣古在馆下,常倍宴赏。性谑浪,好讥谯,悰不能忍,使卧泥中,颠倒其衣冠以辱之。公主劝道:“尚书独不念诸郎学文;待士如此,那得平阳之誉乎”?遣人扶起,更以新服,使宣古为诗以谢。无意仕途,执教终身。弟李宣远,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亦以诗鸣于时,《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北宋“澧州三苏”

      指北宋澧州澧阳人苏坚和他的长子苏庠、次子苏序。苏坚,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阳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苏轼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颇多。据《澧州志》记载,苏轼从儋耳递归的路上,就曾寄赠苏坚诗词四首。苏庠(1065-1147),字养直,澧州澧阳人,苏坚长子。据传,庠父苏伯固为钱塘丞,督载西湖时,与苏轼交厚,庠虽年少,工诗,尝作《清江曲》,受到苏轼称赞。其弟苏序亦为宋佛坛名诗僧,与父伯固并称为“澧州三苏”。

南宋学者范浚

      字茂明,澧州澧阳人,南宋初学者。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抗节不起,隐于香溪,闭门讲学,笃志著书明道。

明礼部左侍郎易英

      政司参议,入为礼部左侍郎。明年,同保定侯孟英祀海神,卒于杭。英为政宽平,持大体,宏奖清流,载《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桥,即今澧阳镇新河村境内。

明左都御史张廷兰

      字彦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显榜进士,授大理寺审刑司详议,历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称。曾因为澧州百姓“疏免州鱼课盐策”而名列州志《人物志·宦业》。

明首辅大学士杨一清

       (1454-1530),字应宁,号邃安、石淙。其先祖云南安宁人,父景于明顺初(1453)任澧州判官,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一清幼颖敏,少即能文,为澧、岳间奇童。14岁举乡试,明成化(1472)登进士,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居陕八年,熟谙边防之事,即先后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与张永谋诛大宦官刘瑾,官至太子太傅,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六年(1527)晋首辅,死追谥文襄。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善于权变,著有奏议30卷,《石淙类稿》45卷,诗20卷。成化二十年(1487)五月,一清前母刘氏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朝廷诰封其为一品夫人,一清回澧祭扫,并拜见故里友人。

明尚书李如圭

     (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进士,先后任县令、兵备、 佥都御史、巡抚等职,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书,改户部尚书。李如圭学期用世,曾在书房内写下“宏济艰难”四个大字以自勉。每到一地任职,都大力表彰先哲,激励后学。先人遗产,全部分给几位弟弟。居官清廉,所置田产仅供衣食之用。虽然做官时间长,止富图书。著有《怀古集》。

明副都御史胡澥

      (1579-1655),字练海,明澧州人。熹宗天启二年(1622)会魁,授行人司奉使,遍历名邦。崇祯庚午(1630)京考,廷评有“已凛四知,不苟一介,五年庙寓,四壁清风,此海内第一品”等语。授御史,改礼部议制司主事精膳司员外、主客司郎中等职,至崇祯七年(1634)升副都御史,督学中州。胡性刚正大,为官清正,因此得罪上司(周藩),被“捏情入告,逮至戍,后由人解救,方获免。去汴之日,多士拥道泣送,焚香罢市。”归隐澧州“刻木山庄”,从此“屡辟不出”。自号“松石小隐”。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卒,享年76岁,入祀乡贤。《直隶澧州志》载其文二篇,诗十一首,多为咏叹澧州山水景物及忆旧感慨之作。

明华阳王朱崇一

      朱元璋孙华阳王朱悦耀的第九世孙。华阳乃成都的属县名,原为朱耀悦的封地,后因其阴谋夺谪等过失,被迁湖南武冈,又迁澧州,仍号华阳王。王府建在澧州城西三凰山,即今澧县一中校址。朱崇一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袭封为第八代华阳王,万历四十年(1612)薨。

明山西巡抚戴君恩

      字忠甫,明澧州澧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四川西充、巴县等地县令,因平定地方叛乱有功,升任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代理两浙督学,受人中伤免职,返回家乡太青山,隐居读书。不久,被朝迁起用为山东参政,晋升陕西靖边观察。崇祯甲戌年(1634),任山西巡抚。生平著书甚多。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

       (1885~1913),澧县澧阳镇人,1903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1904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年,积极参与反袁(世凯)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8岁。1921年9月,孙中山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以昭其业绩。

中华民国陆军少将杨载雄

       (1881-1952),澧县澧阳镇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19岁的杨载雄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1911年1月文学社在武昌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共谋革命。当年9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建立同盟,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杨载雄作到军事筹备员。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载雄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杨陆军少将军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横扁牌一块,编入北伐第一军,任黄陂、孝感镇守使。1913年解甲归里。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国术、语文教师。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载雄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重归故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

红军军长游端轩

       (1903~1934),澧县甘溪滩镇人,毕业于澧县县立中学,后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春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军初级指挥员、团长、师长、军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军区参谋长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游端轩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于江西瑞金,年仅31岁。

左翼青年毕磊

     毕磊(1902—1927),号安石,笔名有三石、坚如等,澧县人。7岁随父迁居长沙,就读长沙私立明德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4岁,小学毕业,以品学兼优免费人明德中学。1922年,以官费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广东大学、中山大学)英语部,1925年8月参加共青团,同年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任 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26年5月大学毕业后,党组织准备送毕磊到苏联留学,后因工作需求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并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起反反动政变后,广东形势日趋慌张。4月14日晚,毕磊执行任务时,在中山大学校舍二楼一间房子里不幸被捕。敌人对毕磊屡次严刑拷打,戴季陶、朱家骅等也曾到狱中诱降,毕磊一直坚贞不屈,在狱中率领难友展开斗争。4月23日清晨,敌人用两艘军舰将毕磊和萧楚女等人押到珠江南岸的南石头“惩戒场”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1927年初受广东区委委派毕磊联络鲁迅来中山大学任教,并与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毕磊被捕后鲁迅要求中山大学营救被拒,愤然宣布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并在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他

冉翔宇(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