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麦秆版《清明上河图》亮相上海世博会。
浦江麦秆画又叫麦秆剪贴,在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旧时作为麦秆团扇及麦秆草帽的装饰,用之代替刺绣,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之用。1956年,浦江麦秆剪贴开始规模生产并出口国外。上世纪80年代,浦江艺人创作的贺年片、书签、信插、日历、日历牌、台屏、大小挂壁、立地屏风,以及各种动植物型礼品盒、罐、花瓶等23件麦秆剪贴在全国工艺展览会上展出,引人注目。从此,浦江麦秆剪贴画名扬四海,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2008年7月浦江麦秆画申报世博会文化入选项目成功,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浦江工艺美术公司法人、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蒋云花开始组织人员着手设计图案, 浦江麦秆版《清明上河图》长23.8米,宽1.2米,长度和宽度分别比原作增加了4倍多,耗时两年多,十余人工记5000多工,光麦秆就用了100多万根,堪称麦杆画的恢宏巨制!
浦江麦秆版《清明上河图》在送世博展之前,适逢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2010年6月12日,在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首次整体亮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