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地方文化

家乡区县: 湖南省安乡县

    安乡县的民间文学艺术,原属荆楚文化,19世纪中叶后融入湘中移民带入的南楚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们习惯用西乡(西边)与南乡(南边)区分土著文化和客入文化,但实际上水乳交融,很难区分。

    民间文学:主要有传产故事、民歌民谣、谚语、歇后语等,藏量颇丰。据1984-1986年的普查,共收集故事2911则,谚语及歇后语1000多知。传说故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生动的文学性和浓郁的地方性。民歌民谣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具有“西乡”与“南乡”的语音特色和曲调丰富、形式多采的地方特色及表现手法多样、修辞变化多端的文学特色。谚语、歇后语反映了安乡人民勤于实践,洞察整理的禀性,聪明睿智、凝炼深邃的物质和诙谐、俏皮的情趣。

                                                    (故事选录)安乡的来历

    很早很早以前,洞庭湖芝边住着一姓陈的员外。一天,他带着妻子、儿子出外游玩,发现洞庭湖的北边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山上有树木成林。他想:如果把山上的树木伐下来扎成排,在上面盖一层土,不同样可以种谷吗?他越想越觉得是个好办法,就请了好多好多人兴工动土。几天时间,树木伐完了,木排扎成了,土也盖上了。陈员外好不高兴,在上面种上了五谷。后来,洞庭湖淤积,这里成了一个滩,木排淤在泥巴里烂了,就成了安乡这块土地。

 

音乐

音乐:器乐有打击乐、管弦乐、合奏乐3类。打击乐:雅称“国乐”,俗称“点子”,有西乡点子和南乡点子之分。

声乐安乡民歌曲调多样。劳动号子、打硪号子多为徵调式和商调式。亦有羽调式、宫调式,还有角调式。

舞蹈 狮舞:习俗舞,俗称玩狮子。用带毛皮、雄鸡毛等缀成狮皮,二人披舞,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引逗。

采莲船:歌舞、也称“跑旱船”。船身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套系在舞女的腰间,如坐船状,国一人持要桨,二人边歌边舞,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地花鼓:歌舞。一旦一丑分执手帕、折扇表演,内容丰富。

龙舞:习俗舞,俗称“玩龙灯”。舞时,由一人持彩球戏龙作舞。

竹马:歌舞、俗称“跑竹马”。用篾扎成马架,外糊纸或布,系在舞者腰间,如骑马状,生、旦、丑持鞭表演。

蚌舞:哑舞、俗称“玩蚌壳精”。一般为旦、丑、摇旦3人表演,以表现蚌戏渔翁、渔婆和渔翁捕蚌未获的生活情趣。

虾灯舞:习俗舞。二人执竹制虾灯(内燃蜡烛)表演,以表演虾子在水中自由戏耍的神态,动作幅度大,速度快,颇有情趣,民间吹打乐伴奏。

曲艺

评书:俗称说书、讲书。艺人借茶馆一角设坛,以惊堂木或抓扇作道具,多演说公案、传奇等书目,只说不唱,逐日连台。

安乡大鼓:活动场所与评书不同,由一艺人击鼓敲(云)板,边说边唱,唱曲多为徵调式,间有宫调式、羽调式,曲目多为公案、传说,有长、中、短之分。

安乡渔鼓:又称“道情”,或在固定的茶馆演唱,或沿门流动演唱。由一艺人抱渔鼓、执筒板、敲小钹,自奏自唱。唱词一韵到底,曲调一曲到底,一般只唱不说。

说鼓:俗称“说鼓子”,一人击鼓说唱,一人用唢呐伴奏,或在固定场所演唱,或沿门演唱。

三棒鼓:一人击鼓主唱,一人敲锣助唱,一曲到底。曲调为徵调式。多沿门演唱。

围鼓:由数人分担生、旦、净、丑围桌坐唱,并分别使用鼓、钹、板、唢呐、胡琴等乐器,曲目多为汉戏和荆河戏的传统剧目段子。

跳三鼓:由三人表演,分立唱、坐唱两种。立唱由一人击鼓伴奏、二人击钹对唱;从地唱由三人击鼓自唱。以唱为主,间有插白。

莲花闹:由一人沿门击竹板演唱,内容多即兴之词。

美术

绘画、雕刻:多见于古建筑及民间家具,或绘人物故事,飞禽走兽,或雕山水名胜、花草虫鱼。绘画多为汕漆画,次为石刻。

刺绣:旧时,民间妇女多在枕、帘、帕、鞋上描花绣鸟。

群众文化

民国17年(1928),设安乡县民从教育馆,但仅一员一丁,群众文化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1950年成立安乡县文化馆,配戏剧、音乐、美术、图书等工作人员12人,区配文教助理员1人。1953年在官当、三岔河试建农村文化站,1965-1966年,社、镇普建文化站。1979年试建农村文化中心。至1989年,有13个乡镇建成。

随着机构的建立,铺导工作的进行,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开展、活跃起来。“大跃进”中,赛诗活动遍及城乡。1965-1976年,业余文化宣传活动活动活跃城乡,农村大队兴办图书室,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广泛开展。1974-1975年,以安全公社槐树大队为龙头,开展全县性的群众赛诗(创作、演唱民歌)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名列全省前茅,1974年与1976年,省文化局和省委宣传部在安乡召开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安乡的经验。

进入80年代后,县文化官馆为了搞活群众文化工作,共举办文化辅导员业务培训班62期,各类文艺创作学习班44期,培训业余4150作者人(次),在地(市)以上文艺刊物发表(展出、演出)作品415件。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物展览33次,殿出艺术2560作品件,文物1650件。1980年举办农村剧团调演。1981年举办城关地区“七一”歌咏大奖赛。1985年举办城关地区元宵灯展,900多盏彩灯争艳比美,10万多人游观;全县“国庆”群众歌咏比赛,参赛者10868人,演唱歌曲1941首,观众10万多人(次)。1986年举办首届农民管乐队演奏大奖赛,10个乡镇的13支乐队登台表演。1984-1986年,开展民间文学艺术普查,收集各类民间文艺作品9820件,经整理后,编成歌谣、故事、谚语、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资料集各一本,有510件作品被省录用,获得嘉奖。文化馆先后7次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以文补文先进行集体。1982年,馆长刘菊林代表全省县级文化馆出席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1988年,副馆长谌天喜出席全国部分文化馆(站)以文补文经验经验交流会。城关镇文化站,以“改革开路,补文兴家”,创建文化经济实体,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站长潘海清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称号。

文艺创作

1948年,《民声晚报》辟“中流”文艺副刊,1949年《安乡民报》辟“湖光”文艺副刊,境内始有文艺创作园地。1952年,始有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至1959年,发表作品的作者仅10余人。是年3月,成立安乡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创办油印刊物《安乡文艺》。5月,业余作者文童的小说《特殊事件》受到无理批判,“会”、“刊”自行消亡,至70年代初期,很少有作品见诸报刊。70年代中期,文艺创作渐趋活跃。80年代,文艺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作者和作品。李世俊的散文《漓江二题》上了《人民日报》。周志华(与人合作)的电视剧《遛马记》被誉为省内第一部讽刺喜剧,在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陈旋天的歌词多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熊长青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省美展,连环画《范进中举》出版后获得好评。1984年成立安乡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随即组建安乡县文学工作者协会、音乐舞蹈协会、工作者协会、老干部戏剧协会和湘北诗社等5个文学艺术团体,创办《书院洲》文艺和《湘北诗丛》。1989年,全县各类文艺社团10个,办有定期和不定期文艺刊物(不含油印)4个,公开发表作品的业余文艺作者70多人,其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1人、省作家协会会员3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3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5人、小曲艺术家协会会员4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据不完全统计,1949-1989年,县内业余作者在省以上刊物(展览、舞台、电台、电视台)发表(展出、演出、播放)各类文艺作品168件。

剧团

1、民间戏班

民国17年(1928),官当流散艺人搭成翠和班,演唱汉戏,次年散班。民国18年(1929),焦圻流散艺人搭成翠华班,演唱荆河戏,不久散班。民国19年(1930),翟翠菊在县城接纳老艺人,招收小演员,搭成福和班,演唱汉戏,不久散班。1952年,常德天元班演员王明寿、王华梅等来县组建曙光汉剧团,接受县文化馆管理,一度改名安乡县汉剧团,1958年落藉慈利县。

2、专业演出团体

安乡县土改宣传队:1950年3月组成,40多人,配合土地改革进和会下乡巡回演出为主。主要剧目有《赤叶河》、《白毛女》等。1952年4月解散。

安乡县艺联花鼓戏剧团:原为1956年来县演出的长沙市艺联楚剧团,1958年改编为安乡县艺联花鼓戏剧团。以剧院演出为主。上演剧目主要为经过改编、整理的古装戏和一些移植、创作的现代戏。《林英观花》、《送秧》等10多个剧目在地区以上戏剧调演、会演中获奖,1979年排演的现代戏《换猪》,代表湖南省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三等演出奖。1987年与剧院合并,成立安乡县文化艺术中心。

安乡县文艺轻骑队:1965年组建,12人,以农村巡回演出为主,“文化革命”初期改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4年并入县花鼓戏剧团。

农村业余剧团:1958年,安造公社组建汉剧团,安化、安宏公社分别组建花鼓戏剧团,1959年解散。1977年,安文、安全、安宏、安成公社民间艺人自发组成1个汉剧团,1个荆河剧团、2个花鼓戏剧轩80年代中期先后解散。

剧院

本世纪30年代,县城始建剧院。40年代,官当、焦圻、三岔河、陈家咀、下渔口等集镇建有简易剧院。60-70年代,和公社会堂兼作剧场。80年代,各乡镇修建影剧合用的影剧院,1989年,全县有剧院2座,影剧院19座。

裕商茶园:1933年修建,园址东后街,木瓦结构,有舞台、厅座、楼座、包厢等设施,1943年11月遭日军焚毁。

民众大舞台:1940年修建,台址的裕商茶园之南,木架草顶结构,设厅座400席,1943年遭日军焚毁。

胜利舞台:1948年修建,台址为裕商茶园旧址,木瓦结构,设厅座、楼座760席,1952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64年拆除。

群众戏院:1950年修建,院址在东后街,木架草顶结构,设厅座600席,1956年由县人民政府赎买。

安乡剧院:1957年在原群众戏院基地修建,砖木结构,设厅座、楼座1100席。1982年转让给供销合作社后,在潺陵路东端重修,砖混结构,设厅座、楼座1200席。

 

Rosa(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