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糕是一种普通食品、节日食品,广泛流行于闽南、潮汕和莆田市。
碗糕是这样子做的:大米浸泡后磨成浆,加入适量的糖和酵母。发酵后,倒入瓷碗中,放入蒸笼蒸熟,待冷却后从碗中取出。碗糕由于膨胀会凸起高出碗面,上面裂成几瓣,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在笑。碗糕吃起来筋道、细嫩、鲜甜。做碗糕,把握发酵的程度最关键,如果发酵过久做出来的碗糕会发“酸”,吃起来酥松无味,还会掉渣儿。
莆田称碗糕为“碗瓯糕”,“瓯”指小碗。一般加白糖。与碗糕相配的量词是“模(朵)”,跟花的量词一样。碗糕制作容易,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小吃,市场上一年到头都有卖,可以当早餐、就豆浆等。农家平时也会做,早米刚上场时做成的“早米糕”,特别好吃。普通家庭做碗糕充满乐趣,小孩子会找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碗、杯、钵,叫大人做成各种形状的碗糕。做成的碗糕总是裂开,带着甜美的笑意。莆田碗糕用于端午节,五月初一人们吃碗糕,不过现在人们也吃块状的米糕。以装食品的陶钵子为盛器做成的叫坩(读如科)囝糕,旧时贺乔迁要送这种坩囝糕,寓发财、家族发达之意,因为莆田话“坩”和表示家族的一支的“科”同音。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做。莆田人过年时做的年糕有两种,一种是有馅的“红团”,另一种是无馅的“红薯起”。后者与泉州做的加地瓜泥的碗糕相似,但不用碗装而是捏成一个个剂子蒸成。表面呈黄色,是笑的。其实可能是碗糕演化来的。因为“发酵”在莆田不叫“发”而叫“起(起母)”,又因加入红薯,所以这样子叫。
人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欢笑。会笑的碗糕已经有了追随者:现在有人把蛋糕也做成碗糕状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