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白酒之都”宜宾市。全校占地1050亩,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23余万元,藏书247万册,拥有固定资产近6亿元。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媒、数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外国语、政府管理、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化学与化工、法学、教师教育、体育、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美术与艺术设计、音乐与表演艺术、经济与管理、矿业与安全工程、马克思主义等16个二级学院。学校设有本科专业48个,专科专业36个,涵盖文学、艺术、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4000余人。
学校和同济大学、西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每年派遣优秀学生到同济大学和西南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协议,在校生可赴德国攻读硕士德制工程师,与美国贝宁迪学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园林式院校”等荣誉称号。2001年以来,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被评为“四川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办学34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有的成为专家、学者、全国劳模、知名企业家、领导干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新一届党政班子带领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凝炼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一二三四五”办学思想体系。为实现“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学校凝炼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地方体系。
目前,宜宾学院提出了“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在着力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办学模式,提出了宜宾学院发展进程中四个不同层面的方向,一是要建设以“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二是要践行“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三是要坚持“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省市共建宜宾学院制度”的基本制度;四是要将已经开展并正在实施的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各种改革探索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一办学模式,是对宜宾学院多年来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宜宾学院办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成为引导宜宾学院实现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
学校现有教职工1013人,专任教师716人。其中高级职称332人,博士、硕士428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四川省第二届专家评审(议)委员会评委1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有二级学院名誉院长13人,特聘教授11人,客座教授81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3-2-1”工程,实施了“硕士点工程”及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教师新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制度,凝练教学团队、创新学术团队,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全面、教艺精湛、结构合理、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充分适应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