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明神宗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年)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1593-1594年),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任职时间前后共5年多。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据王氏谱牒记载,王锡爵为北宋真宗时宰相王旦的后裔。元代时,王锡爵的祖辈避战乱而南下,其中一支迁徙至今太仓浏河。王锡爵为太仓琅琊王氏第十一世孙。相传,王锡爵出生时,正巧有一群喜雀飞集其家院宅,因古时“雀”与“爵”通假,遂起名锡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祭酒、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兼文渊图大学士,参与机务。曾疏请“禁谣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等六议,为万历帝所采纳,并受褒扬。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入阁为首辅。他力请罢止江南织造和江西陶瓷等专门为宫廷制造高贵奢侈品的机构,要求减轻云南的贡金和赈济河南饥荒,都得到许可施行。次年,因“争国本”中首肯“三王并封”遭朝中非议,辞首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再次被征召入阁,凡三辞,皆不许。离职后,朝廷对他恩礼不衰,加赠太子太保,进建极殿,赐道里费。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王锡爵的曾孙王炎在清代也官到大学士,因此人称“祖孙宰相”、“两世鼎甲”。锡爵子王衡和孙王时敏又荫赠一品,因此,又称为“四代一品”。
王锡爵,万历五年升詹事府詹事,并兼管翰林院、充任掌院学士。此时,户部侍郎李幼孜为了讨好张居正,提出“夺情”之议(即可以在职居丧不守孝),与封建思想不符遭到众臣反对,神宗却对翰林编修吴中行等夺职并廷杖,王锡爵求情皇帝与张居正均无效,并送礼为他们充军饯行。
锡爵于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安葬父亲,不少官员联名请张居正回朝,而他拒绝签名,却申请回家探亲,直到父亲病亡。
万历十二年,守丧期满,神宗命他拜礼部尚书建文渊阁大学士,因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太仆寺少卿李植借选寿址不妥弹劾申时行,实为预谋力推王锡爵任首辅,但王锡爵不为自己的门生李植与之呼应,也不因张居正有宿怨而大张挞伐,取申时行而代之。却反上疏论劾李植,神宗批李植等降三级。
在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中,神宗出尔反尔,最后,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长子、三子、五子),正好合符神宗“立嫡不立长”“等待皇后生嫡”的想法,消息传开举朝哗然,众臣认为被皇帝戏弄,对王锡爵愤怒。光禄寺朱维京上疏反对遭到革职充军,工部主事乐元声当面斥责,庶吉士面呈信规劝,使王锡爵有压,终劝皇帝收回成命。后又因皇帝意向推迟册立太子的风波,王锡爵再三工作才算同意在册立前出阁讲学。
万历二十一到二十二年间,王锡爵提出皇宫内库银以赈灾(河南饥荒),罢除扰民的江南织造,减少对云南的贡金征派。此时正值考察官员,吏部尚书孙鑨和考功郎中赵南星锐意澄汰,王锡爵的亲信也在其中,王求情未允,又遭左都御史李世达上疏攻击,向皇帝诉苦后皇帝将吏部尚书孙鑨罢官和考功郎中赵南削职为民,-使他威望大减,并不断受到弹劾,尽管上疏自辩但令他不得自安,终于提出请辞。
万历二十二年,回到太仓归隐却难以摆脱是非纷扰,如神宗怠政又被官员们连章累赎抨击皇帝,为此请王锡爵复出,但王锡爵呈密疏:“再有这样的奏章一概留下,不要理睬,就当作禽鸟之音而已“。这个密疏一漏,大臣哗然,个个气愤不已,成为众矢之的,他自知理亏,也不再自辩而闭门谢客,修身养生,虽几次神宗请他出山,均力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