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计算过,培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需要花掉60万元。其实,一个孩子从还是一个胚胎起,就开始消费。从第一次医院检查怀孕开始,即将初为人父人母的小夫妻俩兴奋之余,各种花销便迎面而来,尽管这都是甜蜜的负担。生一个孩子要多少钱?待产的过程中,哪些消费让人纠结?
防辐射服的争论,需要不需要?
即将要当爸爸的小张说,妻子怀孕后,待产消费自然不用说,但是有些项目却让人纠结,比如,穿防辐射服是否有用,做四维彩超是否有害等等。再者,每次面临孕婴商品店的种种推荐,小张和妻子总是有些不知所以然。他说:“待产消费还真需要一些理智和智慧。”
小张对孕期消费的纠结,始于一场关于防辐射服的争论。小张的爱人小李因为工作原因,彻底避开电脑是不现实的。于是,购买一件防辐射服就成了小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防辐射服到底是否有用?小李和小张都纠结着。小张说,他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有资料说,那些防辐射服都是商家炒作出来的消费概念,欧美国家就没有防辐射服这种商品。央视也曾经报道过。”
小李其实也看过这些信息,并且咨询过一位专家。专家告诉她,穿防辐射服,还不如用完电脑后洗洗手和脸、漱漱口。可是小李的理智总是对抗不了情绪的左右,她总觉得“人家都用了”。于是她跑到孕婴店亲自作了实验,证明防辐射服对手机信号辐射是完全隔绝的。经过几番考虑,小夫妻俩还是买了一套防辐射服。然而,防辐射服最终成了摆设。小张事后说,不管有用没用,买上就感觉踏实一点。其实小李对防辐射服也是将信将疑,只有在用电脑的时候,穿上买防辐射服赠送的小防辐射肚兜。
除此之外,小张夫妇还为孕妇护肤品、孕妇奶粉等等之前闻所未闻的用品纠结着。都买吧,觉得没必要;不买吧,又会被售货员“成人护肤品会让胎儿锰超标”之类的“专业”推销弄得心神不宁。总之,“需要不需要”成了小张夫妇整个孕期面对五花八门的孕婴商品的纠结。
四维彩超的心结,做还是不做?
小李开始孕检后,隔三差五需要做B超。可是她发现医院给做的全部都是彩超,有一次还让她去做四维彩超。夫妻俩又纠结了。
四维彩超是什么?小张又上网了。他发现,网上铺天盖地的是“四维彩超”的医疗广告,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为什么需要打这么多广告呢?小张犯了嘀咕。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小张围绕着四维彩超到底有没有害处,开始了信息挖掘。不想,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小张发现了质疑的声音。科技日报《四维彩超拍摄胎儿写真安全吗?》、天津日报《四维彩超岂能如此随意》、楚天都市报《“四维彩超”为何不靠谱》等的报道让小张迟疑了。小张纠结在于媒体报道中的专家称,就筛查而言“四维”还不如“二维”。而记者的调查发现,不同的机构四维彩超的照射时间不尽相同,短的要十几分钟,而最长的40—60分钟。报道称,长时间的声波密集会有热效应,可能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细胞内的物质,包括染色体。
做?还是不做?小李问了刚刚生完孩子的同事小杨,小杨告诉她,自己一直是在亲戚开的诊所里做的普通B超,只有即将生产前的最后一次才做了彩超,至于四维彩超更是没有做过。而产检时,医生则严肃地告诉她,不做四维,“孩子有问题我们可不负责”。在犹豫做不做四维彩超的几个星期里,小夫妻俩很纠结,与防辐射服的是否有用相比,四维彩超的问题升级为是否有害。两人最终不做,而在接下来待产的日子里,宝宝会不会出“问题”的思绪仍时不时会出现在夫妻俩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的一个心结。
变身网购达人,“要买的都买上”
媳妇怀孕了,最开心的肯定是丈夫,最忙乱的也肯定是他。
每周六,小张陪小李上孕妇课堂。培训师给开了个孕妇待产物品清单,他按图索骥上网比对下单。奶瓶要广口玻璃的,奶嘴要十字的,爽身粉也要买一些,奶粉要易消化乳蛋白部分水溶解配方的……待产包、束缚带、乳垫、漱口水、婴儿纸尿裤、婴儿床等等,三页纸好几十个项目的东西,小张花了几天比对购买。
可小张一盘点“备货”才发现,多也有多的苦恼。买的婴儿纸尿裤仿佛多了些,而且全是初生儿的。护士上次不是建议新生儿少用纸尿裤多用尿布吗?两三个各有用处的奶瓶,分别配上几套初生婴儿、三个月至6个月婴儿,6个月以上婴儿用的奶嘴。全虽然是全了,可不是提倡母乳喂养吗?这么多奶嘴奶瓶恐怕难有大的用武之地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