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文化

家乡区县: 重庆长寿区

     巴国,在先秦时期位处中原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渝中区。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

鼎盛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川东北、川北、湖南西北、湖北西南、陕西南、贵州北等地。[1]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秦惠文王南下伐蜀灭蜀国,同年,将巴国君臣掳往咸阳,巴地在无阵痛情况下实现政权的更迭。秦国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2]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2]

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包括今[3] 重庆地区、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地区)史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领受神旨来到此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建立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商周时期

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2]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2]

春秋时期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国和楚国联军打败邓国。后又联合出兵攻打位于河南南阳一带的申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6年)巴与楚在出兵伐申国时,巴与楚关系的破裂。《左传》与《华阳国志》都记载了此事,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在津地(湖北省荆州市)将楚军打得大败。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重庆奉节县)后,便被楚国逼入长江三峡、川东地区(重庆)。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4] 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5]

战国时期

到战国《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县、重庆巫溪县)、巫邑(今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巴国联军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超越巴国伐楚国,实则,巴国不甘心盐泉的丢失,联络蜀国,经乌江、郁水、清江向楚发动袭击,以夺回盐水的控制权。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在兹方击败巴蜀联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捍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泉盐产地丢失,巴国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国力更加不振,楚师便大举西进。[6]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楚威王三十至四十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军从枳邑出发西进,攻下江州东面唯一关吕——阳关,接着楚军很快全线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故《史记·秦本纪》正义曰:“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公元前330年左右)江州不守,巴国被迫将都城从垫江(重庆合川区)迁都阆中。巴国名义上存在,地盘仅今川北一块。阆中紧接苴国(四川省广元市),苴国本属巴国,在昭化区宝轮院发掘的战国墓葬与重庆冬笋坝巴族墓群极为相似,同属巴文化,后来苴国地区被蜀国占领。

灭亡

《华阳国志·巴志》:“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靓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巴、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在江州筑城(今重庆主城九区)[7] ,成为秦始皇36郡之一。

斗牛士伊斯科(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