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为家乡传播文化的父老乡亲

家乡区县: 西安市周至县

大家好,我是秀友张晗,这期我给大家讲的是为我家乡传播文化的可爱人物。

在金钱显得越来越重要时,难以发财的文学创作被许多人抛弃,周至却有一大群痴迷写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不肯放弃?
3月20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小说学会、陕西省作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达说,在商品文化盛行的现今,像《圣哲老子》这样的有风度的书不多见。
此书的作者,不是大都市的名作家,而是远离闹市的周至县文联副主席张兴海。
周至人出这样一部作品决非偶然。县人大原主任、周至县文化名县领导小组组长张长怀已出版了《放情山水》、《楼观竹韵》、《老子说经的地方》等多部散文集,其中《村口有个老碾盘》获得我国散文最高奖项之一“西柏坡散文奖”。
实际上,周至就是陕西文坛井喷现象的缩影。近几年,情绪高昂的周至作者每年创作的文学书籍达十多部,而且各种体裁全面开花,一派“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景象,不仅有小说、散文,还有诗歌、故事、评论、戏剧脚本等等。特别是在文学评论上,周至在陕西各区县中独领风骚, 每年有上百篇书评见诸全国报刊。县作协副主席国稳社一人近几年在北京和上海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近10万字。
叶广芩:没有他们我可能不会在周至呆这么多年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耗精力、见效慢、效益低,近一二十年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日益减少,这些周至人为什么不去做那些赚钱的买卖,偏偏热衷文学写作?
记者在周至发现一个现象,在周至写作队伍中,公务员占了很大比例。尽管他们迷恋上写作的时间可能很早,但他们没有因为成为公务员,甚至成为领导而放弃写作。
县文联主席倪运宏, 1986年编写的轻喜剧《两对半》,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1995年主创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日本女人关中汉》在由文化部艺术局和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联合主办的第2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上,获剧本奖。他发表的小说、报告文学、小品、电影剧本、故事等有上百万字。目前他担任西安市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县文联副主席、《金周至》报社副总编辑卓瑶从2005年开始,在各级报纸上发表的杂文时评,每年达350篇, 近4年刊登的作品约百万字。
在公务员的写作队伍中,还出现了父子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周至》报社社长张伟近几年来先后有60多篇故事在《上海故事》、《故事林》、《传奇故事》、《民间故事》等故事期刊发表。其儿子、县文体局干部张攀峰在《中华新闻报》、《人民公安报》、《芒种》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另有小小说、诗歌、文艺评论等作品发表,共计30万字,其中散文《学会拒绝》2004年在《西安日报》发表后,2005年被收录进由国家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编写的《全国学科大联考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中,作为命题作文和参考答案。张攀峰现担任县作协秘书长。
在公务员的带动下,63万人口的周至县从事文学创作的有400人之多,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有上百人,省作协会员十多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30多名,中国作协会员2人。其中有公务员、教师,也有工人、农民。莫以为他们是群退休无事的老人,他们中多数为中青年。鉴于写作队伍庞大, 他们将作家队伍分为三个梯队。
由于周至热爱文学创作者人数众多,省、市作协有活动喜欢找周至人。
在周至县已经挂职了8年的省作协副主席叶广芩告诉记者,无论你文学水平多么高,到周至呆一个阶段,你就会发现,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周至有很多热爱文学写作的高人,而且是一大群,在我省县一级里数一数二,在全国也罕见。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不会在周至呆这么久。
30多年经久不衰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周至文坛兴盛,不是近几年的事。
“周至文学热已经持续30多年。”周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伟说,上世纪70年代初周至人就喜欢文学创作,当时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故事员,县、乡文化馆经常举办作者培训班,并举行故事研讨会。研讨会既严肃又热闹,作者轮流绘声绘色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共同一丝不苟品评。
张兴海说,“文革”期间,西安市文化系统一批干部下放到周至,1974年前后,县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将他们借去,从事戏剧创编等文化工作。这些干部虽然在那个年代受到冲击,但对文学依然忠诚,热情指导周至青年写作,影响了一批人。《西安工人文艺》编辑贾玉森大有“死不改悔”的倔强,当时对这些青年作者说,那些被打为“封资修”的名著是好东西,打不倒。在他们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初,周至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因此作者们经常举办报告文学作品修改会。
1986年,正在司竹乡乡镇企业担任厂长的马井冈办起了青春文学社,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人数最多时达80多人,热爱文学的县城人放下架子也跑去参加,至今累计出刊物42期。
2000年,著名作家叶广芩来到周至挂职,再次激发了周至人文学写作的热情。叶广芩不仅亲自给他们开讲座讲写作,上门指导,还请其他著名作家来周至交流。 2004年在楼观台举办了一场高层次的竹林诗会,叶广芩请来了陈忠实、李国平等著名作家,还给周至捐赠了约千本书籍。今年5月1日,周至文学作者到翠峰乡举行散文研讨会,正在住院治疗的叶广芩闻讯,给医院请了一天的假,前往参加。
县作协副主席赵永武说,与著名作家交流对周至作者鼓励非同小可,不仅使他们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认为自己上边有人,有靠山,只要有好的作品,一定能发表出来。
县作协副主席国稳社说,县上许多领导本身是作家,他们对周至文坛影响很大,保证了周至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张长怀不仅自己在写作上起带头作用,而且作为县级领导,在组织、协调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在他的支持下,2002年创办的《周至文艺》已出22期,为作者提供了平台,而且因此发现了李明涛等几十名写作人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至就有了县作协。去年12月,县作协举办青年作家会议,为全省县级首家,被市文联评为2007年有特色协会。
强烈的攀比之风
这是记者在周至发现的另一种现象。
赵华从1993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目前已累计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十多万字。2006年,她参加了本县中学生赵国栋长篇小说《唐家庄》研讨会,看到人家才十多岁就写出一部书,心想自己已经30多岁了,再不努力这一辈子就完了,因此开始抓紧时间搞碎戏剧本创作,从去年9月至今已经有4部碎戏剧本被拍摄。她的目标是以后能写电视剧,有了名声,再攻小说。
“在周至文学写作队伍中就是这样,内心相互攀比、竞争激烈,你发表一个作品,他就要设法在更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县作协主席李水告诉记者。
已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散文90多篇的袁国艳说,周至文学写作者之间有争先恐后的现象,但相互关系很好,一个人有了成果,其他人去祝贺,少有文人相轻现象。她和几位爱好者经常办文学沙龙,在一起探讨文学创作,每次活动少则十多人,多时三四十人。周至热爱写作的人,几乎互相都认识,平时经常相互走动。外地的同行听说她加入中国散文学会,还感到吃惊,没有想到周至文学活动这样活跃。
县作协副主席赵永武认为,这种写作团体有好处,可以带来信息,交流经验,体会。因此,大家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张兴海说,文学“属于”薯类,适宜窝状生长,窝越大,生命力越强,否则就会夭折。这是他能写出《圣哲老子》的原因。
“爱好不能计成本”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客观因素再多,如果对个人没有好处,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热爱写作。
已发表四五十篇散文,约十多万字的县作协主席李水告诉记者,周至县搞文学创作的人,除少数人,大多数是不赚钱的,要贴钱。如果算账,肯定划不来。
张伟说,在周至,写作不赔钱的只有五六人,收入最好的,月稿费2000元左右。大家为了写作,熬干了脂肪、花去自己的积蓄,有的甚至终身未婚。如果为了挣钱干其他营生,2000元收入肯定挡不住。
可见周至人写作,经济效益也不佳,可周至人为什么偏偏爱上这个难以发财的事业, 笔耕不辍。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是爱好,自我陶冶,人的爱好有时不能计算成本。”李水说,他从小就爱好写作,初中就写东西,自我欣赏。不想成名、挣钱,就是心里喜欢,通过写作达到自我提高。
张兴海为了写作,当年他立志要像柳青一样,到边远的农村去工作,因此放弃了两次到西安工作的机会。为写《圣哲老子》,他花费了十余年时间。
翠峰乡农民丁炜平曾因失恋感觉文学写作不养人,而放弃写作,但10年后,他还是为了自己的爱好重新拿起笔。目前已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20多万字,编写的碎戏剧本有3个已被拍摄成片。
在网络上已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杜崇斌,从事网络文学写作六七年,只有五六家报刊转载他的文章给过稿费,其他均无报酬。他说,他有工作,不需要稿费来作生活费。他写作的目的不是要赚钱,只是业余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他从小就有个梦,自己的文字得到社会认可。
“这与周至的文化底蕴深厚有关。 ”张长怀说,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在周至楼观台讲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周至担任县尉时创作了著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明清时,周至出了哲学家李二曲。这些历史人物对当代周至人价值取向有着很深的影响。
叶广芩认为,周至文坛兴盛的原因,应该从历史渊源上考虑,周至人一直敬仰文学艺术,但不限于文学写作。无论社会上怎么看待,在他们心目中,文学艺术是一神圣的事业。
文化成为振兴周至的重要措施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由于他们身处周至,多数生于此、长于此,对周至有深厚的感情,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周至的赞美,直接或间接宣传了周至。1999年,由张兴海、倪运宏等编写的5集电视剧《月儿圆了》,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后,周至的猕猴桃誉满天下,当时猕猴桃正好被县上树立为支柱产业,因此对周至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叶广芩的《老县城》极大地促进了周至的生态旅游。张兴海的《圣哲老子》又浓墨重彩地宣传了周至道家文化。
这引起周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6年提出了“文化名县”的口号,2007年6月,颁布了“文化名县”实施意见,当年成立了“文化名县”工作领导小组、在仙游寺创建中国散文学会周至创作基地,提出力争每年创作5部以上优秀作品,并有1至2部作品入选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七个一”工程奖。现在正在筹建中国作协“太白创作基地”、叶广芩“楼观文学院”。

秀友—张晗(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