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小米或可步入草原丝绸之路

家乡区县: 内蒙古敖汉旗

      敖汉旗境域生态环境优良,是全球环境500佳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全旗耕地面积380万亩。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旗是世界小米之乡,小米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4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年产优质谷子在3亿斤以上,是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小米品质优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生态、文化、品质、规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小米市场价格提升向稳,小米产业成为敖汉旗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使敖汉小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拓展市场空间、扩大贸易总量是谋划这项产业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构想,是党和国家从全球经济贸易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深度拓展全国的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也为沿路地区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重要平台。敖汉小米能否搭上草原丝绸之路的列车,从小米起源地敖汉旗始发,设计横跨欧亚大陆的小米经济大走廊,一路把敖汉小米及其文化洒向中国北方乃至北欧地区,渗透到东方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如同曾经辉煌的丝绸、瓷器、茶叶一样,把小米也打上东方文明的烙印,或可为敖汉小米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机遇。   

        小米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上的文化底蕴

2002年——2003年期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考古工作者从三个地点采集植物标本进行浮选,从中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籽粒,其中黍占90%,粟占10%,呈人工栽培形态。黍,即糜子,粟,即谷子,说明谷子最早在这里驯化栽培。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C14手段检测论证距今7650年,比欧洲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近年来基因学研究发现,欧洲小米与敖汉小米的基因图谱一致,欧洲小米应该是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敖汉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敖汉旗位于蒙古高原东缘,经度毗邻渤海,纬度处于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中之一就是北方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丝路东端应当包括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史前地理、历史和社会知识,书中有“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用一璧瘗之,皆稌糈米祠之”的记载,即用玉猪龙和小米祭祀山神。这也与敖汉旗兴隆洼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和粟黍的碳化颗粒不谋而合。研究古籍要用古人的思维进行判断,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武断为神话传说,重新建立《山海经》的研究思路,将有助于厘清对农业文明起源与传承发展的科学路径。   经过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敖汉旗出土了众多精美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石耒、石耜、石斧、石刃、磨盘、磨棒、陶器、骨器、蚌器……大量古老的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敖汉旗的旱作农业萌芽于小河西文化、发展于兴隆洼文化、辉煌于红山文化、传承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元明清至今。   鉴于红山文化地域分布已进晋接陕,距今67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可能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年代,而敖汉旗是红山文化的中心。百度资料显示:史书中有“舜贩于顿丘”之说。这一时期,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也大为发展,其主角即是兴起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地区的商族。这一民族原居住于红山、老哈河即史籍中所称“紫蒙川”、“砥石地方”,因是处于燕山以北的草原牧区、燕山以南的农业地区、环渤海渔业地区毗邻之地,具有贸易往来的有利条件,在契的统领下,举族从事贸易活动。敖汉旗出土的唐代波斯银壶、辽墓壁画中的西瓜图等文物,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实现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在最近一次于敖汉旗举办的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英国剑桥大学的马丁•琼斯教授对于欧洲学术界长期不重视古代碳化黍的发现感到很遗憾,因为在当今欧洲的饮食习惯中,小米的地位并不重要。但是当他在欧洲做相关的农业遗产研究时意外注意到敖汉旗的旱作系统,对此他表示农业耕作方式的传播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用来说堪比丝绸之路。   据人民日报记者杨雪梅报道:2010年在鄂尔多斯召开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北方草原通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0多位考古学家通过对各种文化传播物品的研究表明,四千年前人类已开始全球化,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在大约四千前年到五千年之间,存在着贯穿欧亚北方草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农作物、家畜、冶炼技术、各种器物频繁传播,这其中包括起源于中国的小米由东向西的传播。

敖汉小米嵌入丝路经济的几个重要元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古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上,丝绸、茶叶、瓷器、玉器、香料、皮毛等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是全球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之一。   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西方在第一、二产业的全方位互补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丝路区域的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习主席还曾与中哈元首共进早餐,其中就包括小米粥。   国家发改委曾专题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思路研究座谈会,从国家层面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问题。而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丝绸之路建设上升至国家新一轮改革政策层面。   敖汉旗乃至内蒙古自治区能否受益“丝绸经济”,敖汉小米或可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形象代言。   敖汉小米代言中国史前文明。敖汉地区的远古先民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考古资料证实,在敖汉旗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点4000余处,居全国县级之首。境内发现有近万年前延续到3000年前的七种考古学文化: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汉地名命名。尤其是兴隆洼遗址的发现,添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编年的空白,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编年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这里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齐全、脉络清晰、没有缺环,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以世界小米起源的考古学成果为标志,敖汉古文化引领东北亚4000年。   敖汉小米代言世界生态文明。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41°42′~43°01′,东经119°32′~120°5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植树种草,佑护着粟黍的安全。敖汉旗经过半个多世纪环境治理,通过意援、德援等诸多国际碳汇项目以及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敖汉旗人工造林5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5%,是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因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对于世界人类生存具有极端重要的典型意义,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敖汉旗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不可多得的典范形象。以敖汉小米的绿色生长环境为标志,敖汉生态环境保护走在世界的前列。   敖汉小米代言世界农耕文明。借助于粟黍之源的重大考古发现,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文化世代传承,始终指导着农业的生产和农业科学进步的方向,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时代步入工业化以来,现代农业在取得突飞猛进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与食品安全的危机,特别是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化解危机的社会成本并不比现代农业的成果相差多少。敖汉旗“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却经历了8000年的风风雨雨,永续传承的密码就隐藏在原生态的农牧林耦合大地以及古老的耕作方式里。守旧恰恰是创新,是回归。敖汉旗旱作农业从源头发展至今,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既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也注重了自我调节和自然生态的平衡。民间特定时节通过占卜做出作物种植计划,这种现存的农业民俗文化证明,传统农业在微观上或许存在盲目或经验性,但在宏观上却实现了旱作农业系统作物的多样性;在主观上是对农业文化的朴素认知,但在客观上却实现了人类粮食的安全。以敖汉小米的厚重文化遗产为标志,敖汉杂粮以及草原绿色畜牧业产品代表了世界农业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明互建呼唤文明融合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融合之路,经济竞争之路而非战争之路。   就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以小米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系统与耕作模式可以让城乡建设得到更好的融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融合发展不能搞“去农村化”。农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源泉,所有古典的社会记忆与社会智慧都存盘在大大小小的乡间村落中,并照亮城乡一体化的未来。以农耕文明为切入点,形成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地缘族缘维系、草原农耕文化传承、城乡建设回归传统自然理念全系统,引导中国丝路辐射区域各族人民的大交流、大繁荣、大融合,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丽风景线的目标要求。   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的经济竞争,重新审视丝路经济将会带来的战略机遇,促使我国草原丝路经济区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按照国际规则的要求,顺应国际视野的指向,率先求得丝路经济区域的新突破。   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可以使中西方贸易关系更加紧密,贸易结构更加优化,相互投资和相互合作的领域更加广泛。中国北方及西部地区拥有巨大的土地、草原、森林、能源、水电、农牧业以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优势资源和消费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大,与欧洲的制造业、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环保、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能够形成结构性互补,为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多处在农牧交错带,该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适于小米的种植,敖汉可为这个广袤的区域推广优良小米品种,提供小米种子。   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的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展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魅力,进而达到民族、种族之间文化的的理解、包容、尊重、学习、汲取和融合发展,使草原丝绸之路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往来、和谐共赢、和睦相处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正能量。

 

马春雪(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