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心脏北京

家乡区县: 北京石景山区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现为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
2014年7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确定北京为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目前,北京申冬奥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已确定“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为申办愿景,设计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的申办标志。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6]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1]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在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 "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京交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中心,拥有完善的城市交通网。北京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大陆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省级行政区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2位。2012年度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排名发布结果:北京居第二名。

地理位置 折叠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北京
北京
东经116度25分29秒。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500米。北京的中\南部属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由海河水系的冲积而成.。西部是太行山脉的北部延续,北部的燕山山脉是内蒙古高原的延续。

面积 折叠

北京市国土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21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02平方公里,略少于上海而排名全国第二。

气候环境 折叠

北京长城风景
北京长城风景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阳辐射量全年平均为112~136千卡/厘米。两个高值区分别分布在延庆盆地及密云县西北部至怀柔东部一带,年辐射量均在 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区位于房山区的霞云岭附近,年辐射量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800小时之间。最大值在延庆县和古北口,为2800小时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云岭,日照为2063小时。夏季正当雨季,日照时数减少,月日照在230小时左右;秋季日照时数虽没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时;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少季节,月日照不足200小时,一般在170~190小时。

自然气候 折叠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2]

建制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行政建置是国家制度之一端, 是社会管理之基础和手段, 是一地历史发展之主脉,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故自古撰修方志者, 无不于首卷专记一方之建置, 稽察本始, 明晰分野, 条缕沿革, 以观兴废。

北京之建置, 周初始趋明朗, 演变至今, 已历三千余年。其间, 或因朝代更替, 或因时势变幻, 沿革纷繁, 错综复杂, 诸如名称更改、郡县置废、级别升降、治所迁移、隶属变化、边界调整等等, 代有发生, 不绝于史。

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北端, 右拥太行, 左环沧海, 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地理位置重要, 山川形胜优越。

夏, 地属冀州。商、周, 地属幽州。周武王克商, 封黄帝( 一说帝尧)之后于蓟, 继封召公奭于燕, 今北京地区始为蓟、燕二诸侯国之地。后蓟微燕盛, 燕并蓟。其间, 今北京之前身蓟城先后为蓟、燕二封国之都。

秦统一六国后, 为强化中央集权, 废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今北京地区分属广阳、上谷、渔阳三郡。

西汉实行郡县与分封王国侯国并行制。今北京地区分属上谷、渔阳二郡和燕国( 后改广阳国)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 幽州为其一。但西汉之州为监察区, 州刺史无固定治所。至东汉, 州始为一级政区, 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建置。延至北朝, 基本未变。其间, 今北京地区主要有幽州和燕郡( 国) , 郡( 国) 下领县若干。东魏时, 塞外州郡县内徙, 使今北京地区行政建置复杂化。

隋唐五代, 行政建置主要为州、县或郡、县二级制。在少数州( 郡) 置总管府, 如幽州。唐代初分全国为十道, 后增为十五道。道的性质与职能如同西汉之十三州刺史部。幽州属河北道。唐前期有大批羁縻州县侨治幽州境内。

辽代升幽州为南京, 亦称燕京, 建为陪都。秦汉至隋唐间北方重镇蓟城或幽州城的名称消失, 但城市政治地位开始抬升。辽代实行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建置。今北京地区主要是南京道和析津府, 下领州县若干。析津、宛平二县依郭。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 改名中都, 是今北京正式建都之始, 时在1153 年。金代实行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建置。今北京地区主要为中都路和大兴府,下领州县若干。大兴、宛平依郭, 直至清代不变。

元代改中都为大都, 建新城, 今北京始成为全国统一政权之首都, 历明、清至民国前期不变。元代实行省( 行省) 、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建置。今北京地区属中书省( 腹里) 、大都路和大兴府, 路、府下领州县若干。

明代实行布政使司( 省) 、府、州、县四级行政建置。今北京地区属京师( 又称北直隶) 、顺天府, 府下领州、县, 州下亦领县。

清代行政建置基本同明, 分省、府( 厅) 、直隶州( 厅) 、州、县五级制。今北京地区属直隶省、顺天府、宣化府。直隶州领县, 一般州不领县。清顺天府下又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 亦称四路厅, 非一级行政区。清末, 北京城内始有警巡区的划分。

民国前期, 北洋政府仍以北京为都。初, 废顺天府, 改置京兆特别区, 又废州称县。1928 年国都南迁, 南京国民政府令改北京为北平, 置北平特别市。这是北京正式建市之始。北平特别市只辖城区和近郊, 范围同清代城属。原京兆特别区亦废, 属县改隶河北省( 直隶省改名) 。1930 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 属河北省, 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特别市和北平市划分为若干区, 为市、区二级行政建置。

1949 年10 月1 日始, 北京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市为中央直辖市。后不断调整行政区划, 1956 年—1958 年间, 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 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现行北京市行政建置为市、区( 县) 二级制, 共有十六个区、二个县, 区的地位略高于县。

纵观以今北京市行政区域为限的历代行政建置, 虽复杂多变, 但脉络清楚, 且显示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林lin(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