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于我最温暖的手轻轻地推醒我,顿时,我空着的双手变得饱满而温热。我往尖角处咬下一口,稠热的糖水裹着粘乎的糍粑便塞满了口腔,几经咀嚼,咕噜吞下,一股甜香从嘴角荡开,化为满脸笑颜。大快朵颐之后,我重新钻入被窝,带着满足进入梦乡。
打糍粑是家乡的春节风俗,腊月 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村里各个房族陆续有人搬出尘封了一年的糍粑棰和青石臼在清洗,我的母亲自然也准备好了新糯米,买了红砂糖。
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初学者的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出糍粑也是门技巧活,糍粑在石臼里捣烂后,又烫又粘,一般人不敢也不能徒手将一大团热糍粑从石臼里一次性起出来,弄不好双手都会烫伤。我父亲是出糍粑的好手,他双手粘上茶油手掌手背揉搓几下,沿着石臼内壁麻利插进糍粑,几个旋转,大圆球状的糍粑顿时干净利落从臼底起出,摔在了案板上。每当这时,我常看到父亲的一双手掌烫得通红,父亲也在人们的赞叹声中露出满足的微笑。之后,母亲和几个妇人趁热把大圆球截取揉成一个个鸭梨状的小皮球,用手掌一番按压,就成了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圆圆的糍粑。若是在圆糍粑中间放些砂糖,对折包上,便是一个个半月形的糖糍粑。
在外求学多年,但时时想起过年打糍粑的快乐时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