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纻,别名小谷,常自称识字耕田夫、草衣山人,今广西象州县寺村镇白石村人。他集教育家、经学家和著作家于一身,成为十九世纪中期岭南一带很有名气的文化人之一。
郑献甫是个有强烈思想而执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思想内涵丰富,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体会、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吟咏。如《鸦吟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烽烟纪录,是鸦片战争中国人民苦难的呻吟写照;《鹤唳集》主要描写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地河山的风浪,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年代写照;《鸡尾集》和《鸥闲集》则是记录和反映经战乱之后和他晚年的生活呻吟。
由于郑献甫热爱乡土,热爱平民百姓,对官场十分忌讳和痛恨,更对外国侵略者刻骨铭心 ,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反映的是重大的社会现象和重大的历史题材。他的指导思想就是遵循 “ 诗言志 ” 的原则,用他的话就是 “ 神明出变化,妙在各言志 ”(《暇日阅诸家诗戏作》)。并根据这个原则提出 “言皆有触发” 的主张。他认为 “ 诗心来天外,诗意呈眼前。诗意起事后,诗趣游物先。言皆有触发,音岂无故宣 ”(《诗意》) 。这是他在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他也这样去实践了。 郑献甫一生留下诗作三千多首。在数量和质量上不仅是壮族古代作家之最,可以说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也是为数不多的。由于他在岭南各地办学主讲,他的诗作也流传遍及岭南各地,而且反响是很大的。从现今来看,他是壮族的李白和杜甫。是值得我们推崇和自豪的。
更难得的,郑献甫治学的另一个思想是,他历来主张总结前人的成果,学习前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智囊。他特别强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说“若不破万卷,安能凌八荒 ”(《杂 诗》) 。他要求学子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因此他爱书如命,有钱即买书,注意收藏各种图书。根据他自己的记录,他收藏的各种图书资料就将近万卷。他死后家人清点书库,的确将近万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