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构(报界宗师)故居 文成县西坑镇梧溪村
赵超构故居位于文成县龙川乡下村新屋巷6-8号,坐北朝南,清晚期建筑,原由台门、正屋、两侧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现只剩正屋二层五开间带两耳房,正屋硬山顶屋面,正脊为江南较为常见的砖砌抹灰清水脊,脊头塑尖叶状,铺双层小青瓦,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花岗岩质阶条石,明间前设踏步一级,与甬道同宽,甬道两侧用花岗岩质条石压边,中间铺碎石加泥土夯实。正屋明间进深七柱九檩,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底层双步廊,明间为敞厅,置屏门,分隔前后空间,屏门绦环板,用剔地起突法雕刻戏曲人物及花卉图案。裙板素白无饰,屏门前设木质踏步通往二楼。三合土地面,前檐柱皆用青石质鼓形柱础,下设花岗岩质柱顶石。前檐“牛腿”雕刻“狮子戏球”、“狮子捧子”、戏曲人物等图案,雕刻精美。正屋后檐用雕刻花卉卷草纹的斜撑和水波纹替木。后窗绦环板透雕万字纹。耳房二楼山墙前部分用砖砌成墀头。二层前设通廊,外檐置直棂式栏杆。正屋后面设卵石垒砌的围墙,围墙用青砖砌成望柱和拦板,望柱方形,砌有凹槽。耳房二层,中设腰檐。
赵超构(1910-1992),笔名林放,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1936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写了《延安一月》,被认为是中国记者写的第一篇反映延安实况的力作。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一生受到毛泽东主席七次接见。该故居为其祖父乡绅赵廷儒(1858-1930)所建,是赵超构幼年时期居住的房子。
高则诚(南曲之祖)故居 瑞安市阁巷乡柏树村
高则诚纪念堂,位于浙江省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集善院西侧,即高郎桥的东南方。1988年春动工,1993年建成。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雄浑,堂顶龙蟠虎踞,门台庄重典雅,门前一副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大门正门上方悬挂着的遒劲洒脱的“高则诚纪念堂”六个大字,系当代大戏剧家曹禺亲笔,匾额上配上古铜绿色字体和绛红色印章,显得格外雅观醒目。现已重新装修
高则诚,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崇儒里(今阁巷镇柏树村)人。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卒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曾官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琵琶记》是他的名篇,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有40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在中国戏剧史上,《琵琶记》是一座里程碑,高则诚是一位划时代的先驱人物。高则诚的《琵琶记》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明清传奇的先声,把中国戏剧创作引向新的阶段,开创了中中国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刘基(政治家)故里 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谥号文成,文成县名就是由此而来的。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兵书《百战奇略》、散文集《郁离子》。刘基树开国勋业,兼传世之文章,后人尊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人豪。
刘基故里,地灵出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基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书院、刘基读书路、
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自然景观分别有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