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河长220 千米,流域面积7020 平方千米。按河谷地貌及河道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①河源至綦江赶水镇段为上游,又称松坎河,河长约 80 余千米,平均坡降约13‟,河宽一般30~60 米。
②赶水至綦江区城为中游,河长约60 千米,河宽一般60~100 米,平均坡降约1.3‟。赶水以下始称綦江。
③綦江区城以下为下游,河长约 70 千米,河宽一般 80~150 米,平均坡降约 0.5‟。 綦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大于300 平方千米的支流共5 条:左岸的笋溪河、清溪河;右岸的新站河、蒲河、藻渡河。流域面积 100~300 平方千米的支流共5 条:左岸的郭扶河、杨渡河、东溪,右岸的扶欢河、通惠河。
上游
綦江自发源地至赶水镇称松坎河。自源头向东至胜利乡与发源于韭菜坝的支流相汇,折向东北经蒙渡,至松坎镇。松坎千年古镇,是清代后期綦江上源崛起的小港之一,素称“黔北门户”。咸丰七、八年(1857、1858 年)贵州战乱频发,“各途皆阻,惟松坎尚通川路”。在松坎设有水文站。向北又转西偏北入綦江区境,至赶水镇,左纳杨渡河、右纳藻渡河。
杨渡河发源于习水县东北大娄山系,北流入綦江区境,河长35 千米,流域面积257 平方千米。 松坎河坡降陡、滩险密、河槽浅,常年水深仅30~40 厘米,流速一般2~3 米每秒,河床多大卵石或顽石。船舶行驶,不仅上水拉纤,下水也需利用挽纤控制航速航向,或船工涉水抬船推进,有的河段船体几乎是擦着河床航行。清咸丰年间,老百姓曾创造了一种纯由木板钉合而成的仅见于綦江航运的“软板船”。清同治年间,治理松坎河,解决部分航段运输困难。光绪年间,对松坎至江口数百里水路加以疏浚;并开拓松坎河上游,航线由松坎向上延伸六七十里,直抵新站。民国23 年和民国28 年,分别对桐梓县松坎河段及松坎白石塘至赶水段进行治理。抗日战争期间,松坎河是由重庆经川江、綦江、松坎河水运至松坎,再转贵阳的“筑渝”联运线的组成部分。
中游
赶水镇以下始称綦江,至綦江区城古南镇为中游。綦江过赶水北流约 40 千米,至东溪镇左纳东溪。在东溪设有水文站。复北流,于三江(三溪)镇右纳蒲河,再至綦江县城右纳通惠河。
通惠河发源于巴南区陈家乡南山冈,入綦江区境后,左纳小石坝河,于綦江区城东汇入綦江;河长32 千米,流域面积198 平方千米。 綦江流域中段,以深丘为主,有部分中低山。中下游河段仍然滩险众多。重 7 庆市境内就有滩险127 处,平均约1 千米有一滩险。有两处称为“峒”的特大险滩,乱石堆积,上下游落差大,水流从乱石穿流。其中,羊蹄峒在赶水下游约4 千米,滩长约 1 千米,河底高差 6 米;盖石峒在赶水下游约 13 千米,滩长 500 多米,河底高差7.5 米。
东溪古镇,原名万寿场,有 1300 多年历史,有西汉古盐道天梯、明清穿斗结构吊脚楼民居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綦江区处于流域腹地,周代属巴国疆域,公元619 年建制南州;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据蜀称帝,始置綦江县,至今 630 余年。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1987 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11 月国民政府迁重庆。次年 1 月导淮委员会西迁入渝,奉命承担綦江航道治理任务。为战时经济需要,制定了以建闸坝为主、整治浅滩为辅的分二期建设的渠化计划。一期工程于1938 年11 月开工,1941 年3 月竣工,在干流及支流蒲河上共建成5 座船闸。闸室均为宽9 米、长66 米,一次可通行5 吨木船12 只或15 吨木船6 只。其中盖石峒是中国第一个二级连续船闸,总水级9.2 米。当时,船只过闸,传为奇闻。二期工程,自1940 年8 月~1945 年3 月,建成石溪口大中闸、滑石子大华闸、剪刀口大常闸等3 座船闸。闸室均为宽12 米、长60 米,可通行30 吨级木船,长江小汽轮能过闸至三溪镇。据统计,1938 年綦江通航船只1600 多艘,年运量4.8 万吨;到1941 年2 月,船只增至2600 多艘,年运量30 万吨。
下游
綦江河过城,北流入江津市境,左纳清溪河。
清溪河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蛇皮峰,北偏西流为江津市与习水县界河;在江津市境,入清溪沟水库(总库容 1638 万立方米)。出库后复入綦江县境,又经马颈子水库,再过鹅公沱船闸、詹滩船闸,至溪口汇入綦江;河长61 千米,流域面积414 平方千米。至江津贾嗣镇,有五岔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56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97.8 立方米每秒(39 年),水位变幅12.3 米,枯水期水深0.8 米,历年实测最大洪水洪峰流量4930 立方米每秒(1963 年)。过贾嗣又依次左纳紫荆沟、笋溪河。流域面积 1230 平方千米。綦江复北流至仁沱镇顺江村汇入长江。江口段受长江回水顶托,20 年一遇洪水,回水可至江津市五福约45 千米;一般洪水亦达连千子约35 千米。
清雍正七年(1729 年),为利川盐运黔,凿疏江口石梁数滩。光绪四年(1878 8 年),自江口向上源整治,凿疏江口之头渠、二渠、三渠上下漕口,使船只通至綦江县城。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期渠化工程,修建了“大胜”(乔溪口)“大利” (车滩)和“大民”(五岔)三座船闸。一、二期渠化工程的实施,时逢抗战,艰难曲折,在工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工程完成后,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的钢铁企业的生存,也促进了沿江经济发展。原拟第三期渠化工程,再建 14 座船闸,因抗战胜利,国府东迁,遂未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各闸坝进行闸门改造、坝体维修,对一些区间航道进行整治。在清溪河、笋溪河上又建成3 座船闸。流域内兴建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随着纵贯流域的川黔铁路通车,公路渐成网络,而原有船闸通航技术明显落后,綦江航运日渐衰萎。1985 年交通部研究表明,綦江赶水镇以下至河口130 余千米,若全面渠化,连通长江构成内河航运网,铁路、公路、水路合理分流,水道可进一步利用,仍有相当开发价值。按《重庆市内河航运规划》(2001 年~2020 年),綦江选定10 级渠化方案,2020 年赶水至江口河段通航100 吨级船舶。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woshimingming
我为家乡代言:http://www.wutongzi.com/kan/chongqing/qijian.html
梧桐子网站的主页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c/21657862.html
梧桐子微博:http://weibo.com/wutongzi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